當地時間11月29號,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墨西哥城市坎昆揭開帷幕。來自全世界190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將在坎昆就新的氣候公約展開為期兩周的討論。目前會議還處在第一階段,也就是工組會議階段,會議進展情況如何。
從29號開始,坎昆氣候大會第一階段,也就是工組會議已經展開。各方代表在會上圍繞減排目標、資金和技術轉讓等議題表達各自不同的主張。77國集團加中國的代表說,應當堅持“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雙軌談判機制;并稱,發達國家應率先帶頭減排。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最不發達國家代表的贊成。
小島國集團的代表就表示,如果全球氣候談判的結果沒有考慮小島國的利益,他們將拒絕接受。而非洲集團、玻利瓦爾聯盟等其他發展中國家集團則希望能夠得到來自發達國家提供的資金。
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訴求、歷史責任、技術轉讓等問題,在本次坎昆會議上,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做出回應。而面對發達國家在提供資金方面一直要求發展中國家提高減緩行動的透明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的“三可”原則,發展中國家由于擔心自己在這過程中主權受損,對此也沒有做出回應。
在每次氣候大會上,都有非常多的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參加。我也剛剛對“綠色和平”組織官員楊愛倫進行了采訪,她說,由于經濟危機等一系列原因,本次坎昆氣候大會的外部大環境并不如去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因此,作為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她更希望各方能夠在一些細節上得到落實,以便能為明年在南非舉行的氣候大會打下基礎。
她說,雖然去年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就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目標達成一致:就是說,全球平均氣溫不應當比工業化前高出2攝氏度,即“2度共識”。但此后,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內并沒有通過相關法律,確保這一共識的落實,這使得各方在哥本哈根達成的一致更像是一份空頭支票。
她主張,雖然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并不積極,但發達國家不應當躲在美國之后,應當為應對氣候變化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此前,英、法、德三國已經呼吁歐盟將2020年的減排目標提高到30%,代替目前的20%。楊愛倫說,目前,在發達國家中,歐盟的姿態還是相對比較積極的。
去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當時全世界都給予會議極大的期望,但會議最終在失望中落幕。本屆坎昆氣候大會相比于去年哥本哈根會議明顯低調了很多,各國媒體對本次大會普遍都不抱有太高的期望。我在現場與一些外國同行聊天,他們普遍認為這次坎昆會議能取得的成果相當有限,要想形成一份替代《京都議定書》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那更是天方夜譚。一位英國記者就對我說,主辦方糟糕的組織工作,使得記者們每天不得不搭乘好幾趟擺渡車,疲于奔波在酒店、新聞中心和會場之間,這一切與現在氣候大會的形勢一樣混亂,各方代表還是各執一詞,并沒有多少相互妥協的跡象。
在全球氣候談判陷入僵局的情況下,有媒體甚至開始質疑通過聯合國渠道來解決氣候問題是否可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就報道說,聯合國氣候組織究竟在這次坎昆氣候大會上能夠扮演多大的作用,已經開始有人都打出了問號。更有人懷疑通過聯合國來制定一份全球性條約解決氣候問題這條路究竟能否走得通。
但是在眾多媒體的悲觀情緒中,也不乏一些相對樂觀的觀點。印度就有媒體報道說,在坎昆追求完美的結局,這并不現實;但是在一些可行目標上,比如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 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等項目上,各方還是有望能夠找到一些共識的。(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