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坎昆會議之前,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會見包括“中外對話”在內的在中國工作的民間組織時說,坎昆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將以更加靈活、開放的態度與各國政府、媒體和NGO溝通,以消除誤解。
坎昆會議期間,中國將進一步以開放態度,彌合政府和非政府層面的分歧和誤解。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解振華25日說。
透明度
25日上午,解振華與包括“中外對話”在內的在中國工作的民間組織會談。談到減排透明度時,解振華說:“我們現在想明白了,中國過去是只干不說。現在想想,既然干了,為什么不說呢?中國做了什么、沒做什么,有什么困難,我愿意跟大家說,而且恰恰是我們宣傳的不夠,使某些媒體老在歪曲我們的政策和措施。我如果公布以后,全部透明了,它想歪曲也沒有道理了。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是愿意透明的。但是,我們要求把細節談清楚,要把原則確定下來。”
在透明度問題上,10月初天津會議期間,中國態度即出現明顯松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當時即表示,在不侵犯主權的前提下,“三可”和增加透明度對中國政府來說沒有問題。此次坎昆會議前,解振華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再次表示將積極配合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磋商與分析”(ICA)。ICA區別于對發達國家行動的“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要求,以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解振華表示,目前對ICA的談判,已在部長級會談中就原則達成多數共識,即ICA的對象是全部發展中國家的自主行動,不僅針對中國、印度、巴西等排放大國,且在實行中應尊重對方主權。其他原則包括非侵入性、非懲罰性、促進性和考慮不同發展中國家實際能力。
“有些國家連編寫一份國家報告的能力都沒有,必須考慮到這種情況。”解振華說。
中國代表團內似乎已對支持提高行動的透明度達成共識,但仍十分謹慎。“對于中國來說,接受‘國際磋商和分析’沒有問題,但是目前還有幾十個發展中國家并不接受哥本哈根協議,所以不接受“國際磋商和分析”的概念。”中國代表團高級談判代表李高說,“還有一個問題是,目前發達國家提出的‘國際磋商和分析’的案文,對發展中國家自主減緩行動的要求比目前公約下對發達國家的審評還要嚴格,我不知道提出這種案文的是想以一種建設性的態度來對待這樣一種談判,還是想為這種談判設定置障礙。”
李高認為,如果對發達國家減排目標的“三可”沒有取得進展,對于發展中國家自主減緩行動取得很大進展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困難的。
天津以后的談判形勢
哥本哈根談判暴露了各方間分歧,尤其體現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分歧的深化。及至天津談判,這種分歧不僅出現在關鍵問題上,甚至深入到對于談判機制愈發激烈的爭辯。
解振華與中國民間環境組織交流中稱,天津會議的最大成果是,把所有問題理清了,明確了哪些是有共同點的,哪些還有分歧。目前最大的分歧一是是否堅持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即單軌還是雙軌的爭論;二是如何表達美國的責任,使其在UNFCCC下的承諾具有可比性。歐盟也認為目前美國17%的目標過低。此外,還有排放量高的發展中國家減排目標問題。
“兩個工作組主席在部長級預備會上做了報告,下一步接著怎么做?比如在《京都議定書》還要不要?他們希望部長們能給他們明確的政治上的指導。”解振華說。
在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談判中,關鍵問題是減排問題。解振華稱,美國做出了2020年溫室氣體比2005年減排17%的政治承諾,但明確表示不加入《京都議定書》。不過即使是這樣的低目標,也不會被美國國會批準,從而具有法律效力,一些發達國家對此也并不滿意。“在發達國家之間也有公平問題。”解振華說。
對于坎昆的進展,解振華稱,坎昆會議應在廣大發展中國家最為關注的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為在明年的南非會議上最終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成果奠定基礎。
“我們得到消息,發達國家承諾的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目前已到位285億,但新的和額外的資金估計只有50億,大部分是包裝的。”解振華說。他表示,中國對許多國家經濟危機的實際困難通情達理,并未苛責資金性質。
在技術轉讓問題上,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執行委員會,而發達國家希望建立網上信息中心,提供咨詢等服務。目前妥協的結果是兩個都要,但就執行委員會職責仍有待進一步討論。
“坎昆會議議定要有一個積極的結果。為明年的南非會議奠定基礎。明年的談判才議定能成功。”解振華說,“最后的結果,應該是一個大家都不滿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開放對話
哥本哈根后,中國收到諸多爭議,尤其以來自西方媒體指責為多。但解振華在與民間組織交流中對此表達一定理解。“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排世界第二,又已成為二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國。還不能讓人家說幾句嗎?”解振華說。
但對于被媒體曲解,他很頭疼。在哥本哈根期間,中國政府試圖對媒體更加開放,解振華曾經接受一些外國媒體采訪。“但發表出來,發現完全不是我想表達的意思。我說10點,他們只寫4點。”
但一位英國記者告訴中外對話:“中國代表團應該有更好的溝通策略:不要指望國際媒體一條不落地報道你的意思。那只是版面限制和報道風格的問題,而不是偏見。如果一個官員講了4個要點,不管在哪個國家,都很難看到媒體把他的要點報道出3個-----更不要說你講10點了。”
在坎昆,解振華希望接受采訪時同時邀請中外媒體,讓公眾看到不同角度。 “有些國家講了很多好話,沒做啥事,倒落好了。我們光整天撅著屁股干活,也不行。” 解振華說, “我們要不斷改進和調整同民間組織和媒體的溝通。”
“之前歐盟說我們40-45%的減排目標低,應該到60%才好。我們為此組織了三次專家論證,連歐盟的專家也承認中國的目標科學合理。所以這次我們也帶國內的專家專門在談判中參與對話。”解振華說。
回答“中外對話”關于中美雙邊對話機制的問題時,解振華說,中美在政府和智庫層面都有非常頻繁的對話與合作,能源、財政、環保等部門都有涉及,就談判中的MRV和減排目標等問題進行過交流。但對于進一步細節,他不愿透露更多。“我們希望美國能夠發揮領導作用,推動整個談判的進程。”
盡管中國政府一貫希望表現出積極推動的態度,但解振華也表示,中國絕對不會做出超出自身能力的承諾。畢竟中國人均GDP還排在世界的100-105位。“否則我們回國也要面臨下臺。中國人民也不會放過我們。”他說。
(來源:新浪環保 編輯:諶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