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爾吾(左一)和朋友們在倫敦。
離家一年多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這十幾個月來最大的改變是白頭發越來越多。朋友問起,自嘲地笑一笑說:“唉,大不列顛的水硬啊!”
其實原因也只有自己懂得——白頭難免鄉愁。
來到倫敦之后一直忙于學業,對全英中國學聯籌辦組織的各項活動了解不多。
前日蹭了朋友一張免費票,有幸前往King’s College 教堂,近距離欣賞幾位年輕中國藝術家的現場音樂會。
能靜靜地坐在西方的教堂中享受原汁原味的華人音樂,這樣的經歷估計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的。
馮方舟演奏的是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一首30分鐘的曲目。讓人驚訝的是,成千上萬個音符他竟能熟記于心,甚至在演出中閉著眼睛全憑記憶來彈奏每一個音節。
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當張夏夏演繹到“樓臺相會”這一樂章中小提琴與鋼琴深情對白的時候,聚精會神的我忽然之間覺得臉頰蟄疼,抬手一摸,才發現淚水早已不由自主地落了下來。
這一刻才體會到,原來這串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表現古代男女愛情故事的音符,在此刻聽來卻是一首具有強大穿透力、無法克制自己情感的思鄉曲。
能將音樂的感染力發揮至此,使人不得不對樂手們指間輸出的能量贊嘆不已。
再說說武赫的唱功,雖然本人沒有任何音樂修養,但每當她拔出一個高音來,都能使人心頭為之一震。那種自上而下的共鳴和喜悅感,絕對不是任何一首流行歌曲能形容的。
回想起幾個月前宋祖英等人的倫敦新年演唱會,哎,說實話也不覺得有什么高下之分。
張夏夏的小提琴、馮方舟的鋼琴和武赫的女高音,假如不是親眼所見,很難將聽到的和眼前的這幾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聯系在一起。
他們三人都是皇家音樂學院享受全額獎學金的高材生,小小年紀已有大成,不難想像,這些都是建立在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之上。
作為年輕的音樂家,炫目光環之下那些曾經的淚水和悲歡又有誰能了解。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他們都將成為華人音樂界的佼佼者,發揮自己的力量為美妙的音樂藝術譜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