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福州 > 閩都文化
![]() |
端午節 2010-05-06 14:22
端午,福州俗稱五日節、五月節。因節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謂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從初一開始,家家大掃除,懸蒲插艾于門前,用以驅邪消毒。端午節吃粽子、荷包,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穿新衣、掛香袋、縛紅肚兜,口鼻涂雄黃,據說能免生瘡疹,驅逐蛇蝎。 用過節餐后,各家攜小孩到福州西湖、南臺萬壽橋、閩江兩岸觀看龍舟競渡。初一至初五均有劃龍舟,惟初五午后開展競賽,爭奪錦標,觀者如潮。 如今,端午節的優秀傳統習俗仍然繼承,如大掃除,開展夏季衛生運動。龍舟競渡列入水上體育運動項目,每年都有組織地開展活動。80年代末90年代初,福州龍舟還參加國際龍舟比賽,獲得殊榮。 乞巧 農歷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節,又稱結緣節。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 七夕,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征,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備針七根,絲線七色,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后盤膝而坐,借著朦朧月色,賽穿針、比引線,誰穿引得又快又多,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彩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這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民間則搞分豆結緣活動。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孩童學著分豆結緣,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說,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中元節正值早稻收成不久,節日活動具有慶豐收的意思,但其內容充溢迷信色彩,故有人把中元節稱為鬼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中元節的迷信活動早已廢止。現在,有的村莊在七月半邀請劇團演戲或講評話、伬唱等活動,有的邀請親友吃喝一番,以示豐收喜悅 來源:福州地方志 |
|
|||
客服電話:010-84883300 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獨家所有,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