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14日報道:近幾個月來,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撰寫多篇專欄文章,呼吁美國政府對中國采取行動。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經濟學家,但他此番撰文聲討活動無益于解決中美間的貿易爭端,也經不起經濟學知識的推敲。
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8.7%,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的逆勢而上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克魯格曼先生卻認為“世界主要經濟體都陷入流動性陷阱之中。中國通過維持不正當的貿易盈余,不利于這些陷入困境經濟體刺激經濟。人民幣被低估嚴重拖累了全球經濟復蘇”。克魯格曼看來,中國保持貿易順差,必定延緩全球經濟復蘇。但他忘記了一個重要事實,盡管中國依然保有貿易盈余,但中國貿易順差的增長速度在2008年已經大幅下降,并在2009年出現負增長。
這是因為中國政府的巨額經濟刺激方案帶來了進口需求的強勁增長。例如,扣除物價因素的影響,中國出口2009年增幅為-10.5%,進口漲幅為1.7%。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經濟學問題,當計算貿易對總體經濟的貢獻時,要考慮的是貿易余額的變化,而非貿易余額本身大小。因為中國進口的增速遠大于出口增速,顯而易見,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前任世界銀行官員,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鮑迪樂(Pieter Bottelier)指出:“中國在拉動世界經濟走出衰退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為顯著。”克魯格曼不應如此輕率地就忽視了這一基本事實存在。他也沒有詳細論述為何中國具有貿易順差就必然負面地刺激陷入流動性陷阱的主要經濟體。當然,如果經常賬目赤字增加,會抵消刺激性政策對GDP的拉動作用。但除非美國經常賬目赤字是由中國對美國的經常賬目順差造成的,否則中國即使降低了對美的經常項目順差,也不會減損美國政府的刺激政策效果 。
克魯格曼聲稱,“粗略估算一下”便可預見到未來兩年內中國奉行的重商主義或許會奪走美國大約140萬個就業崗位。難以想象如此重大復雜的問題竟然通過“粗略估算”便可得出答案。中國經濟結構與美國大不相同。中國對美出口商品與美國本土產業競爭并非廣泛存在。我們要好好審視一下克魯格曼所謂的“粗略估算”是否能站得住腳。
中美爭議的重點是人民幣匯率問題。克魯格曼斷言,現在人民幣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他的證據不是各種模型的估算,這些模型本身問題多多而且討論起來永遠沒有答案。克魯格曼的證據是人民幣目前的價格與中國巨大的人為資本輸出是一致的,這就是證明。
如果克魯格曼認為目前有關人民幣匯率偏離正常水平的估計是靠不住的,那么他又怎能如此信誓旦旦地斷言,人民幣價值被嚴重低估了,并且還指出低估的幅度大約在20%至40%之間呢?他指責中國大量輸出資本,人為地在中國資本賬戶上創造巨額赤字。其實,中國對美國經常性賬目保持盈余,本質上說,這就意味著中國正在向美國輸出資本。就我看來,中國不應該對美國保持一貫的經常性賬目盈余,最重要原因是,中國依然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國家之一,沒有理由去資助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消費熱潮。
中國現在擁有兩種盈余,一是經常性賬目盈余,另一個是資本賬目盈余。也就是說,中國一邊在以高昂成本從國外引入直接投資或借貸,一邊不斷積累收益率極低,甚至根本沒有收益的美元資產。長此以往,中國將不斷地將大量財富轉移至美國。在這種情況下,克魯格曼還怎能斷言“中國讓所有人都在變窮呢”?中美金融交易過程中已經產生的損失與中國在未來可能面對的損失相比不值一提。中國已經將自己的儲蓄買成了美國國債,但美國財政負債率依舊居高不下。隨著諸如人口老齡化等一些列結構性變革的到來,中國遲早會減少外匯儲備量。中國面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當中國需要大量賣出其持有的美國國債時,美國是否會承擔相應的債務責任?
歷史或許已經表明,中國是以美元為標準的“后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的最大受害者。在這一體系之下,美國政府和聯邦儲備署對其應承擔責任與義務的執行程度事關各方利益,就連美國媒體的反應速度也都成為影響利益分配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政府聯邦儲備委員會已經多次讓那些曾經信任他們的組織和國家失望。就其本身而言,中國應當停止大量存積美元。為此,中國人民銀行需要降低其對外匯市場的干擾。這意味著人民幣或許會適度升值,會給部分出口企業帶來一些麻煩。然而,這幫助中國經濟回歸到一個更加平衡的增長路徑上,中國在未來十年可實現可持續發展。
(英文原文請見:
http://y3k9.com/bizchina/2010-04/14/content_972779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 余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