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中美國:不那么好相處的伙伴關系將改變世界》封面
國際商業策略公司的創始者、擁有人和首席執行官亨德爾·瓊斯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3日上海報道:從亨德爾·瓊斯先生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飯店40層的房間里,可以清楚地鳥瞰這座矗立于黃浦江兩岸的中國最大、高樓林立的大都市。
瓊斯先生是美國的國際商業策略公司的創始者、擁有人和首席執行官。30年前他開始對中國產生強烈興趣,現在他幾乎每個月到中國來一次。他可以感覺到幾乎每一個中國經濟,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強烈脈動。
不管怎么說,作為一個美國人,瓊斯先生還是挺擔心的。對照著中國的發展,他覺得他的國家“有很大的麻煩”。 他在他剛出版的新書中說:“我們顯然沒有準備好采取有力行動以應對并扭轉不斷的下降。”這本新書的名稱是《中美國:不那么好相處的伙伴關系將改變世界》。
書的封面是美國地圖,但上面覆蓋著的是五星紅旗。這本書是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國際企業公司7月出版的。在這本書中,瓊斯講了他對美國的未來的擔心、關切,同時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為什么美國的未來要靠中國”。
“這本書的封面還真是比較震撼,”瓊斯在對獨家采訪的中國日報記者說。
不過,“我希望這能提醒美國,”他說。
這本書即講述了美國故事,也講述了中國故事。瓊斯跟蹤、講述了美國工業的上升與跌落,他把美國稱作是“正在變弱的巨人”。為把他的描述具體化,他還著重分析了為什么美國汽車業和鋼鐵業已經走向衰退,美國計算機工業面臨的潛在危險,盡管現在它看上去還是很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喬布斯的蘋果公司。
“看看美國的汽車工業吧,真的是很糟糕,”他對中國日報記者說,“美國的鋼鐵工業曾經很強大,但現在是很弱了。電子工業仍然非常強大,不過,問題是它的生產全在中國。所以,盡管你是在美國買的電子產品,你其實還是在買進口貨。”
在這本書中,瓊斯也以同樣篇幅講述了中國的工業化。他把中國稱作是“正在增長的巨人”。
他穿插著講述了工業、經濟諸方面,包括紡織、機器制造、汽車、原材料生產、基礎建設以及交通等等的增長,而且是以他所理解的中國文化,政府的政策還有經濟哲學來講的。
中國的有些事情是瓊斯不贊成的。比如,他就認為中國把人作為資產,還有,很多決定都是自上而下來的。
他對中國日報記者說:“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好多概念是二元性的。你們保護大自然,其根源來自孔子的某些哲學說法,然后,又容忍了這不可思議的污染。”
在這本書中,他還指出中國可能會出現衰退和國際競爭力下降,理由是如果“體制變得官僚,或者如果政府官員和他們的親屬總想著要肥了自己,而不是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話。”
不過,迄今為止,“我們認為中國政府的政策還是非常支持工業發展的,而美國政府的政策對工業發展非常不利。”
他說,西方國家為經濟發展花費了200年時間,但“每件事在這里都濃縮了,”只要20到50年就做到了。
“我們正在和一些做新能源的公司一起工作。下一代的能源將是核能、風能,還有太陽能等等,”他說,不過他刻意地回避了那些中國公司的名字,因為那可都是他的客戶。
在西方看來,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構成了威脅。不過瓊斯說他希望從這本書中,能讓美國人認識到中國和美國,與其敵對,還不如合作并共同造福全球,共同富裕。
他說,“美國不可能再回頭去生產數以百萬計的手機了。那種技能已不復存在。”
但是美國具有巨大的潛能去開發醫療和制藥工業,還有醫療電子工業,那“絕對以軟件為核心”的。此外還有清潔能源領域等。
“美國可以花費上千萬的美元去開發非常先進的戰斗機,當然,從戰略上講這確是很重要,”他說。不過,“要是能花點更有意義的錢去開發一種百英里耗油一加侖的汽車,那能創造好多財富啊。”
所以,美國必須要鉆研“真正的領先型技術”并且“在如今這個產品大市場的意義上,與中國合作。這樣,美國就能擁有某種先進產品,那么,中國也將會進口這些產品。我們的貿易也就趨于平衡了。”
他說:“我覺得90%的行動要靠美國干,而不是靠中國。因為美國首先要把自己家里收拾好。”
不過這仍然需要中國的理解和參與,瓊斯說,盡管這個過程會很長而且很艱難。
從他飯店房間就能看到東方明珠電視塔和金茂大廈,還不能算見了中國,了解中國人還有這氛圍了。
“我的哲學是,從飯店的房間,你只能看到外表面。你必須到街上去,走到人群中,才能感覺到這個環境。”他說,“了解一個國家,重要的是要走進人民當中去。”
對瓊斯來說,“進入(了解)中國人的內心”的旅途就好像是參觀紫禁城。“你走過了一道門,你覺得你進到故宮里面了,其實還沒有。你繼續走,又走過了一道門,你覺得這回你進去了,其實還沒有。你還要走另外一道一道門。”
“你得走過許多道門,才能真正了解中國。”他就走過了許多這樣的門,才了解了沿海與內地、南方與北方、城市與鄉村的不同。“聰明的美國人如今都花了大量的時間在中國,試圖搞明白中國能給他們帶來長久的利益。”
瓊斯認為,政治議題往往成為美國人了解中國的障礙。
比如,逼人民幣升值成為一些美國人的主要政治議題。其實,他們是在把美國的問題歸罪于中國。
他說,事實上,人民幣升值不會對美國經濟有多大影響。中國可以多買一些玉米,或從波音再買幾架飛機,但“(美國經濟)也不會有多大改善。與其把美國問題歸罪中國,不如美國從內部解決自己的問題。”
瓊斯從1983年開始關注中國。那年,在達拉斯他有幸給時任電子工業部長的江澤民率領的一個代表團講述電子工業發展前景。午飯間,江講述了中國和他對中國發展前景的看法。瓊斯說,“我對此深受感動。”
在了解中國的過程中,瓊斯也有苦惱和生氣的時候,甚至還受過騙。一次,他跟一個小商販討價還價,買了兩對魔術環,花了80元。買完后,他才意識到,那玩意最多值10塊錢。
但是,他沒有退縮。他開始研究古代中國軍事36計策,并且即將完成《古代中國36計解讀》一書,從他個人和商務的視角,以波音747、蘋果電腦和豐田電力車的發展以及人際關系為例來講解36計。
同時,他還在寫另外一本書,題為:中國在想什么?中國在做什么?“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印刷術等,但是古代的中國并沒有很好利用這些發明,也沒有在世界占有重要位置。今天的中國是否與過去不同?中國是否會再次封閉鎖國?我們認為,今天的中國與過去大相徑庭。中國清醒地認識到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強國。所以,我們努力研究10年后的中國會變成什么樣子。”
雖然中國的發展前景良好,瓊斯說中國仍然面臨挑戰。中國的管理層因缺少專業培訓,比較薄弱。“目前,能夠在全球市場成功地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國公司聊聊無幾。華為和中興公司是特例;海爾正在向成功的方向走。但是總的來說,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還很欠缺。”
特別是中國還需要解決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沿海地區與內地的發展不平衡以及不同年齡段人對發展的不同觀念。“政府面臨巨大挑戰,保證增長,擴大中產階級的隊伍,繼續向工業化邁進而不過分消費,同時鼓勵人們的思維更加國際化。”(中國日報記者 黎星 王穎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