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3日報道:2002年8月,北大山鷹社一支15人的學生業余登山隊向希夏邦馬西峰發起挑戰。希夏邦馬主峰高8012米,西峰高7292米,在世界8000米級高峰中排名第14。
一場突如其來的雪崩帶走了5個年輕的生命,李蘭是幸存者之一。雖然這場事故在事發后的幾個月受到了大量的媒體關注,但是8年過去了,大多數人早已忘卻此事,但李蘭的心結久久未曾打開。
2009年,李蘭沿著當年的路線重新攀登了一次,同時這次攀登也被拍成紀錄片,以此對那場雪崩和中國業余登山運動的成長做了一個回顧。
今年11月18號的這一天,取名為《巔峰記憶》的記錄片在北京首映。 就像李蘭在影片中說的那樣,“對于攀登者們來說,紀念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新攀登這座山峰”。
對于李蘭而言,這部紀錄片并不是要重新講述一遍這場災難,這對今天的她來說仍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孤獨極了,好像要有300人等著看我的舊傷口一樣,又一定有人要聽我對過去的描述,其實我沒有義務一定已經恢復得很好了,一定要表現得很超然么?” 在首映式2天之前,李蘭在自己的微博里面寫下這句話。
李蘭更愿意把這個紀錄片作為對逝去的5個隊友和其家人的致意。
“死亡是登山的一部分”是李蘭對02年那場山難的總結。
談到對死亡的態度,李蘭說如果有一天自己遇難了,只希望它不是由于自己犯得愚蠢錯誤導致的。
李蘭與攀登的緣分始于1996年,當年在北大學廣告專業的她報名加入了山鷹社。從小身體弱,“體育課經常不及格”的李蘭坦言一開始加入只是覺得登山是一件“特別與眾不同的事情”。
直到98年,李蘭才開始系統地接受登山訓練?!凹柺呛芸嗟模俏椰F在很多素質都是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02年,已經從北大畢業兩年的李蘭再次收到了山鷹社的邀請去攀登希夏邦馬西峰,因為登山新老隊員達成一比一的組合是最理想的。
在此之前的98年,作為北大百年校慶慶典活動之一,北大山鷹社一只有經驗的隊伍成功登頂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峰,成為山鷹社成立以來最好的成績。
山鷹社的后繼者很自然地想追隨前輩的腳步,于是就有了02年攀登希夏邦馬西峰的計劃。
在攀登之前,西藏登山協會建議他們租一個衛星電話,另外雇上幾個西藏當地的登山向導。此外提醒他們7、8月份天氣情況復雜且變化快,并不是攀登希峰的理想時間。
山鷹社并沒有采納西藏登山協會的意見,加之現實情況是在校學生只能利用暑假兩個月長假的時間來登山。
15個人被分成了ABC三個小分隊,到A組里都是經驗最豐富、體力最好的,也是計劃登頂的隊伍。李蘭被分到了B組。
誰也不曾想到,A組5名隊員在到達6700米高度的時候遭遇了雪崩,3人遇難2人失蹤。
8年后已經是西藏登山學校教練的李蘭說如果他們當時沿著山脊走就不會出事了。現在回想,有太多的“如果”可以避免這場災難,但是時間無法倒流,已經發生的事情已是既成事實。
李蘭說她自己制了一個表,里面寫著她經歷或者聽說過的山難的原因總結,是她會銘記于心的“至理名言”,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爬了這么多年的山,李蘭已經對登山有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登山是一門生存的藝術,登山的人就是主動地把自己投到一個很惡劣的環境中去,運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調動各種各樣的能力就為了生存下來。”
“登山就是不停地打造一個自己的過程,從身體到靈魂讓自己變得強壯。我覺得這種被打造的感覺非常好!”
英文原文請見:http://y3k9.com/cndy/2010-12/23/content_1174234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賀丹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