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2日報道:在遙遠而美麗的云南,幾個傈僳族人順著鋼索一溜而下,腳下奔騰的河水正發出駭人的聲響。看著眼前的場景,從比利時來的23歲背包客賽德
·古林克(Sid Gulinck)并未覺得害怕,反倒是興奮了起來。
“這可比過橋快多了。而且我覺得這種方式很浪漫。當地人告訴我很多當地的男孩女孩就是在溜索的半途中邂逅并相愛的。”對這樣一種另類的過河方式,賽德顯出些浪漫的癡迷。
但是,賽德接著說,若非親眼所見,你一定會好奇當地人為什么不造座橋。賽德振振有詞地表示:“而當你見識過溜索的特殊美感并感受到當地人對此的熱情后,你才會頓悟:要真正了解一樣東西,必須得身臨其境。”
帶著一種對發展中國家的固有偏見,賽德曾經覺得中國偏遠山區的人民一定過著非常不快樂的生活,可當他真正接觸過當地的生活后,才發現事實并非如此,而這也給他自己的生活態度帶來一些改變。
“變發達不是讓人快樂的唯一辦法。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從審美來講,太完美就沒意思了。所以,不要那么拼命,簡單地生活,能找到最大的快樂。”賽德如是說。
考慮到賽德不過是經歷了個為其兩禮拜的旅行,這樣的思想頓悟聽起來多少有點言過其實。不過,賽德說,他在云南的所見所聞確乎已經對他的生活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影響。“現在在北京騎自行車我都會面帶微笑。”
還有一個意料之外的收獲讓賽德感到欣慰。他作為一個外來者造訪偏遠村落,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一個反思自己傳統的機會。
譬如,當他在云南貢山泡溫泉的時候,忽然想起曾經在書上讀到過當地有男女共浴的習俗,而事實卻并非如此。他于是好奇地向當地人打聽,當地人對自己的傳統卻也是一知半解。而賽德的好奇心卻讓當地人開始反思起自己消逝的傳統和文明來。“人們從不對傳統問為什么。我的視角或許能激勵他們做一些反思和自省,這或許對傳統文化保護有益。”
賽德現在是旅游衛視“有多遠走多遠”欄目的一名外籍主持人。云南之旅是他在這個節目的首次亮相。跟他一同出鏡的還有另外兩個老外。他們的任務便是深入到中國的偏遠地區,體驗不同地方的社會習俗和節日風情。
在云南的這些經歷和思考似乎向賽德證明了,他當初選擇來中國學習是對的。
現正在中央戲劇學院讀編劇的賽德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外人通常會誤解他已在中國生活多年。事實是,賽德去年九月份才剛到北京。當然,在他上大三的時候,曾在山東大學做過一年的交換生,這一年對他的中文是個極大的鍛煉。
賽德從比利時魯汶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后又讀了文化學的研究生。他說,選擇來中國是他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我天生就對新鮮刺激的事物感興趣。別人質疑我在中國活不下去,我卻對這里的環境有一種原始的適應能力。所幸,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來中國。我父親對東方文化也很感興趣,只不過他自己不太愛走動。”
而當回憶起當初決定選擇中文作為自己的大學專業時,賽德覺得那真是一次大膽的抉擇。“老實說,我那時對中國的了解僅限于功夫電影。甚至有段時間,我老分不清中國跟日本這兩個地方。”
賽德接著說:“但我覺得我跟中國天然有種聯系。比如,我以前聽到彌漫著中國風情的音樂時,很喜歡那種感覺,這很難用語言描述。”
如今,賽德也很享受在中戲的學習生活。除了一點,他不太喜歡學校過于呆板和程式化的教學方式,他更喜歡更靈活又創造性的表演風格。賽德希望有一天,他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個劇本,并綜合東西方的藝術元素,讓自己的才華得以在北京舞臺上展現。(中國日報記者 韓冰彬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