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9日報道:王鎮山看上去就像矗立在晴朗天空和維吾爾新疆自治區戈壁灘之間的一座雕塑。這個41歲的男人皮膚黝黑,站在一個巨大的馬棚前。
馬棚里居住著一群普氏野馬,是一種瀕臨滅絕的野馬,1878年由一位俄羅斯上校發現,野馬也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普氏野馬的數量甚至比大熊貓還少一點點。王鎮山是野馬繁殖技術員,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野馬繁殖中心工作。
在距離野馬群約15米的地方有一匹種馬、六匹母馬和兩匹小馬駒,王鎮山正記錄它們每天的情況包括吃草、飲水和睡眠。每次需要觀察半小時。
“這群普氏野馬十分敏捷,反應很快。它們天生對入侵者懷有敵意,不太喜歡和人親近。所以我要站遠一點,讓它們看不到我。它們聰明,野性十足。”王鎮山說道。他已經在這所于1986年成立的研究中心工作近二十年。
王鎮山用“辛苦式的孤獨”來形容自己的工作。
“工作量并不是那么多,但最難的就是和孤獨抗爭。”他說道。
王鎮山1991年高考落榜后就來到中心工作,這里距離他在吉木薩爾的家有60公里。
“別人告訴我,我在中心的工作是和紙筆打交道(記錄馬匹的日常情況),一個月掙79塊錢,所以我很開心地答應了。”他回憶道。
“但我到了之后才發現完全不一樣。沒有電,沒有電話,沒有電視,附近也沒有商店。”他說道。
在那里只有坐落在戈壁灘上的巨大馬棚和一排小土房,土房里住著他和其他六位男同事。
“能和我妻子結婚,我一直覺得很幸運。她是我同學,在我做這份工作之前就認識我。否則,我一直過著這樣的原始生活,和外界毫無聯系,現在肯定還打光棍呢。”他開玩笑說道。
王鎮山在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記錄馬匹情況和飼養馬匹。一天必須喂四次,最后一次在半夜喂。中心里現在有93匹普氏野馬。一匹馬需要吃12公斤的草,夏天的時候要補充西瓜和鹽,冬天時候吃胡蘿卜和玉米。
“俗話說的好,‘馬不吃夜草不肥’,我認識一個人每天凌晨兩點喂馬。”王說道,“就像照顧小孩一樣細心。”
和喂食相比,觀察和記錄野馬需要更多耐心和經驗。
除了養在中心里的馬匹,還有85匹馬在野外放養。它們自由地待在卡姆斯特——位于卡拉麥里有蹄類動物保護區里的一大片崎嶇地帶。那里已經成為野馬的自由棲息地,距離中心約180公里。
王鎮山的工作還包括每隔一段時間找到這些馬匹,經常記錄它們在棲息地的情況,比如它們喜歡吃什么草,健康情況和新出生馬駒數量。
“我們中心早在2001年就首次成功地把野馬送回大自然。從那以后我們就經常監測它們,防止它們丟失,或近親繁殖。”王鎮山說道。
但在巨大的戈壁灘尋找這些野馬在最初并非易事。在開始的幾年里,由于搜尋設備有限,王鎮山和他的同事要花上兩周的時間。
“一輛吉普車和一架望遠鏡,沒有全球定位系統,沒有手機。我們就在廣袤的戈壁灘上漫無目的地尋找。”他說道。
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們找到關鍵所在——追蹤馬蹄印和觀察馬糞。
“動物的腳印都不一樣。比如,在卡拉麥里有蹄類動物保護區,普氏野馬的蹄印是心形,而家馬的蹄印是不規則的,而且大,因為它們穿馬蹄鐵。野驢的蹄印是半橢圓形的。所以,只要跟著蹄印,找到普氏野馬并不難。”王鎮山說道。
在得出普氏野馬的路線后,他通過觀察馬糞來預測自己和馬群的距離。
“今年夏天最高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如果馬糞只是表面干燥,馬群一定是當天一大早就沿這條路走了。如果馬糞完全干燥而且很輕,那么馬群肯定是一周之前經過馬糞所在地。”王鎮山說。
“現在我通過馬糞上的裂痕可以很容易找到野馬群。”他夸口道。
該中心在幫助野馬繁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在早些年,該中心從英國和德國進口18匹普氏野馬。現在中心里的野馬已經超過300匹。
“普氏野馬在中國的存活率是98%,而在國外是25%左右。”王鎮山驕傲地對《中國日報》記者說道。
“這是因為普氏野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解釋道。
為了保證較高的存活率以及防止近親繁殖,他和同事為每匹普氏野馬取名并建立了DNA檔案。
“近親繁殖會使得這些野馬生病和退化,所以中心就像婚介所一樣,根據每匹種馬的家譜為其選擇母馬。”王鎮山說道。
和在烏魯木齊的喧囂生活相比,他說自己更喜歡留在戈壁灘。
“我喜歡在戈壁灘這里和馬兒一起過著安靜的生活。這讓我內心平靜。”他說道,并表示自己最開心的一刻就是看到普氏野馬回到野外。
“其實,當我們送它們回棲息地,只能在它們奔跑之后看到一堆飛塵。但我可以想象它們在家鄉的安逸生活。”王鎮山說道。
英文原文請見:http://y3k9.com/china/2011-06/29/content_1279748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邵偉 翻譯 許琳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