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13日評論版文章:對于轉型國家來說,治理通脹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前不久去越南訪問,越南的通脹4月份同比增長17%,大大高于年初確定的7%的控制目標,持續通脹已成為越南宏觀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問題。
中國仍然是一個轉型國家,當前通脹壓力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我認為,中國治理通脹,在關注短期因素的同時,更要關注通脹形成的體制因素。就是說,治理通脹重在改革突破。這里,有3個問題值得討論。
投資膨脹是不是通脹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是我國“十二五”開局年,各地投資沖動都很大,抓項目、趕速度是一個很普遍的傾向。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GDP增長預期性目標是7%,而31個省市區提出的目標平均達到10.5%,高出全國規劃目標的50%。在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下,投資過熱怎么可能避免?我國投資率在進入新世紀以來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2009年達到47.7%,2010年達到48.6%,2011年投資過熱的趨勢仍然相當明顯。投資過熱,不可避免地導致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斷攀升,中長期的通脹壓力不斷增大,也使治理通脹的難度不斷加大。
有效治理通脹是否需要經濟增長方式盡快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變。從短期來看,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工資上漲、積極的社會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加上貨幣發行量增加,都有可能是刺激價格上漲的短期重要因素。但是,從中長期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需求代替投資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是中長期實現宏觀經濟均衡穩定的戰略性選擇。這就需要把短期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與中長期實現消費主導、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為此,需要努力盡快轉變投資主導的發展方式,扭轉消費率下降的趨勢,使最終消費率在未來5年從2010年的47.4%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費率從2010年的33.5%提高到45%左右,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要提高消費率、實現消費主導,關鍵是不是改變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我的看法是,投資長期膨脹,與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直接相關。從地方層面看,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GDP增長速度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重要任務、以土地批租和上重化工業項目為突出特點、以資源配置的行政控制為主要手段。雖然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但在內外環境變化的新階段,它不可避免地帶來投資的長期持續膨脹,導致一系列結構性失衡。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相當多的體制性約束。就是說,約束政府的投資沖動,就要下決心改變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努力消除通脹的體制性因素。
英文原文請見:http://y3k9.com/opinion/2011-07/15/content_1290760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遲福林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