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7日報道:當李紅旭聽到醫生說自己的右耳得了神經性耳聾時,不禁浮現出郁悶的神色。今年39歲的李是北京某個小學的語文老師,九年前面癱之后,他的左耳就聽不見聲音了。
今年4月16號上課時,他開始出現頭暈、右耳耳鳴等癥狀。兩天之后,他去了住所附近的一個小醫院,沒有檢查出病因,李以為這種癥狀會自行好轉。
“我應該早點再去一家醫院,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這種情況是暫時性的,”李說。
“神經性耳聾沒有特效藥,也很難百分之百完全治愈,尤其是在病情延誤的情況下,”北京同仁醫院耳科副主任夏寅大夫說。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患者開一些營養神經、修復和擴張血管的藥和針劑,希望病情得到控制,乃至好轉。”
神經聾,顧名思義,主要因為聽覺神經或者聽覺毛細胞受損——不管是因為老化還是外傷。老年人較容易患神經聾。
“如果認為神經聾只是老人才會患的疾病,那就錯了。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這種病。”夏主任說。
夏主任說,越來越多的50歲以下、出現耳聾的人到同仁醫院求醫問藥,究其病因,很多都源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傷。
有些病人還只是青少年,還有很多也就二三十歲。
“越來越多年輕人因為神經性耳聾來到醫院,一方面說明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提高了,有問題就來醫院了,另一方面更說明現在城市生活方式對耳聾發病率的影響。”
50歲以上的人,聽覺系統會逐漸老化,但50歲以下的人,就自然規律而說,聽覺系統原本不應該出現功能問題。
“50歲以下的人,身體機能應該處于巔峰時期,一般來說,不應該出現(非外傷導致)的耳聾。”夏主任說。
夏主任遇到的最極端的個案是一位中學生,在中考之后他突然就聽不見了。
“他一直處于巨大壓力之下,經常熬夜,這是他出現耳聾的主要原因。”夏主任說。
夏主任解釋說,經常性的高分貝的聲音,壓力、休息不好都會使身體處于應激狀態,使器官采用防御機制,最終會導致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
而且,高分貝的聲音甚至會直接造成聽覺毛細胞和聽覺神經損傷。
“人們總是說,努力工作,更努力的玩耍,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累、非常危險的生活方式,”夏主任說。
“這種生活態度會置人于非常脆弱的境地,容易被疾病侵襲,包括耳聾。”
大城市的背景噪音、長時間戴著耳機聽很吵的音樂、夜以繼日的工作、缺少鍛煉、壓力大、情緒不好、環境污染、食品中的各種添加劑,這些都是神經性耳聾的危險因素。
“保持愉快的心情,不抽煙、不飲酒,勞逸結合,這些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應該采用的生活方式。”夏主任說。
英文原文請見:
http://y3k9.com/cndy/2011-08/17/content_1312787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劉志華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