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30日報道:300多天過去了,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公司綜合管理部副主任左鵬和該公司駐利比亞員工馬鳳仍然記得2月25日的情景:
當日凌晨3點,中國第一架赴利比亞民航包機順利降落北京首都機場,包括該公司第一批員工在內的200多名中國公民安全回國。焦急等待接機的公司員工和千辛萬苦回國的同事激動地擁抱在一起。
91架次民航包機、12架次軍機,5艘貨輪、1艘護衛艦、35架次外國租用包機、11艘次外籍郵輪和100余班次客車…2月22日至3月5日,中國政府海、陸、空聯動,將包括馬鳳在內的3萬余名在利工作生活的中國公民安全接送回家。
“因為撤離比較緊急,很多人員出境手續不全,數千名利比亞西區撤離的中國員工焦急等待過關。但是使館和國家工作組人員迅速到達邊境,非常高效,一邊和海關協調,邊派翻譯幫助聯絡、前方探路,打通了生命線,”左鵬告訴《中國日報》記者。
“在邊境艱苦等待中,大漠突然出現一抹鮮艷的紅色。使館及國家工作組人員舉著國旗喊著:‘祖國接大家回家啦!’現場歡呼聲響成一片,女同胞們一個個熱淚滾滾,”馬鳳回憶道。
外交部相關數據顯示,由于動亂及自然災害引發的核輻射危機等原因,2011年中國從埃及、利比亞以及日本共執行三次有組織的海外撤離公民行動,加起來總數48000余人。
48000人的撤離規模是中國過去三十年撤離海外人員的總和。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夏莉萍認為,這些充分證明了統一領導下多元參與、協調配合的中國總體外交的優勢。
在清華大學公共政策教授周慶安看來,領事保護已經成為2011年外交系統工作的“關鍵詞”。
三次大規模的撤離中所展現的中國領事保護的政策效應,消除了長年以來老百姓對外交工作的距離感和神秘感。
“(2011年領事保護工作)走上了一個調快速度的跑步機,”他提到。
盡管三次撤離提振人心,但專家指出,在新的一年,中國領保工作仍然面臨挑戰,需要來自國家層面的機制化應對和鞏固,以及公眾對于領保意識的提高。
隨著赴海外出國的人員增長,尋求領事保護的需求也與之俱增,但目前駐外使館負責領事工作的人手有限,如何提供更好、更高效的領事保護服務,向我們提出了更多挑戰性的課題。
外交部部長助理樂玉成早前曾提到,我國所有駐外使館負責領事僑務工作的一共600多人:“現在中國每年出境達6000萬人次,平均1個駐外領事官員要給10萬人提供可能的領保服務,而美國是1比5千,日本是1比1.2萬”。
而伴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因素更加凸顯,以及上述提到的出境活動愈加頻繁,對于領事保護機制化運作的要求變得更加重要,并且專家表示,這更加需要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和多元聯動。
“尤其在是對外商務活動日益增加、經貿往來變得越來越頻繁的時候,單靠外交工作人員完成所有的領事保護工作,現在來看是不太現實的,”周慶安表示。
領事保護案件數量增加的同時,領事保護的許多重大案件同時多點爆發的可能性也值得關注,夏莉萍指出。這些對中國領事保護應急機制的規模、反應速度都提出了挑戰。而以利比亞的這次撤離為例,盡管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種大規模投入的方式是否可持續,仍值得思考。
同時,在外交部政策司參贊宋榮華看來,普通民眾在海外遇險尋求領事保護的意識在不斷增強,但是企業和個人應當意識到,領事保護工作并非“萬能藥”。
“加大對中國公民海外行為的法律責任,對當地社會文化的遵守和融入,是尊重責任的一種宣傳,”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朱鋒提到。
在這次利比亞撤離的過程中,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公司駐利比亞的員工還得到了當地部落長老的協助,使得撤離更加順利,這和其公司平時幫助當地搞建設、協助修建學校房舍而建立下的信任和信譽不無關系。
“企業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信譽,取得對方的信任。這樣提高形象的同時,危急時刻也會有朋友主動相幫,”左鵬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y3k9.com/usa/epaper/2011-12/30/content_1435730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秦仲維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