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地誰來種
***農村勞動力減少是發展趨勢
農村勞動力減少由來已久。上世紀80年代,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離開土地,當時的沿海合資企業以及隨后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成為吸納農民工的主力。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鄉鎮企業每年要吸納約1.5億農民工。進入21世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業戶籍人口限制條件進一步寬松,外出務工勞動力進一步增加,農村人口進一步減少。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僅有17.9%,如今城鎮化率已達到49.68%。
在吉林省公主嶺市產糧大鎮大嶺鎮,鎮長姚維波告訴記者,他們鎮人口在4萬左右,其中8000到9000人常年在外打工,再加上那些季節性外出打工的,總人數在1.2-1.5萬左右,剩下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婦女和孩子。這幾年外出的人數一直在增加。
***解決辦法
專家分析這一群體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比較效益低,同樣的勞動付出得不到同樣的報酬,再加上農業勞動強度總體上依然偏大,導致目前農活"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
“中國農村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人多地少,我們這也是這樣。如果農民只是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維持生活還可以,想要致富真的是太難了。不外出打工怎么賺錢養家供孩子上學?”姚鎮長說。
“其實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農機具的普及,現在的農活已經比過去簡單很多。特別是一次性除草、施肥的使用,原來三個人的工作可能一個人就可以搞定。如果土地面積大還可以雇傭大型的播種、收割機那樣效率會更高。”他說。
姚鎮長認為,現在的問題是,土地過于分散,都是一家一戶在小規模經營,而且從事農活的大多是沒什么知識的老年人,這樣的缺點是一方面新技術不好推廣,另一方面大型農機具進不去,不利于糧食產量的提高和產業升級。
“針對農業耕種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我們鎮也在下屬的15個村做了調研,確實問題也比較嚴重。未來的地誰來種,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行土地流轉,把土地集中到有能力進行規模化經營的種糧大戶手或是農村合作組織手中。這樣,不但農民可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外出打工,獲取一份工資,租地的租金又可以提供另一份收入,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而對于種糧大戶來說,擴大再生產,實行機械化操作,可以減少成本投入,同時引進新技術全面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這是一個雙贏的措施來應對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他說。
專家認為集中培養一大批懂技術,有知識的新型農民也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
2012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培養一代新型農民,鼓勵有文化和有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事關農業長遠發展,要作為一項基礎性重大工程來抓。”加大培養新型農民,是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大舉措。
未來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要靠專門的職業農民去種地。什么叫職業農民?顧名思義,就是指把務農作為一種職業的農民,就像教師以教書為職業一樣。職業農民充分地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極大化。
發展現代農業還要求對從事務農的農民有一個分工,開發和利用好農村的人力資源,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讓新型職業農民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平臺,組建成“龍頭企業+合作組織+新型農民”利益關系密切的產業共同體,通過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耕種,去引領現代農業。
未來的地誰來種,采訪中我們不斷的提出這個問題,而農民的普遍回答是有知識、懂科技的新一代農民。南興村的種糧大戶汲春艷說她高中畢業的兒子和正在日本讀書的女兒都有想法以后要回來幫助自己把蔬菜種植做成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解決的不僅是明天的耕地誰來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怎樣把地種好的問題,讓農民快點富起來。”姚鎮長說。
(作者:中國日報記者 何娜 編輯: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