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加莊園:哈爾濱懷舊中心



黃祖祥告訴記者:“現在莊園里的建筑都是用機械制造磚工藝制造出來的,這與土、水泥制造的土建工程有著重大區別。換句話說,機械制造要求誤差必須控制在0.5毫米以下,而土建憑經驗允許1厘米的誤差。我用機械制造的標準來要求這些建筑,連一個頭發絲粗的誤差都要避免,使得這些建筑在美學上的價值不可撼動,這樣才能使得復制的建筑臻于完美。”
為了保證整個莊園風格統一、整齊,對于園內建筑風格以及規格的要求,黃祖祥更是有著絕對嚴格的標準。
按照要求,園內所有的建筑都不可以超過三層。建造過程中就曾經有過已經建造完成的建筑與因其起與莊園整體風格不符,被當即拆除或者重建,外人看起來近乎苛刻的要求,黃祖祥是這樣解釋的,“可能這個莊園在別人眼里已經很好了,但是自己仍然覺得不足,因為我對自己、對伏爾加莊園有著更高的要求,我希望我能帶給所有熱愛文化的人們,一個更加完美的呈現。”
黃祖祥擔任著中俄友協的常務理事,伏爾加莊園也成為中俄文化交流基地。他常年聘請從事俄羅斯文化藝術研究的人士為專家,并經常往返于哈爾濱與俄羅斯之間,尋找歷史文化的共鳴,在圣彼得堡的列賓學院和年代久遠的博物館里,經常會有一個中國人的身影出現在那里,“現在伏爾加莊園里的一些建筑外形已如出一轍,但內部有的還缺少內容,目前打算建幾個歷史文化博物館,在那里不僅能感受到異域文化,還能深切地了解到哈爾濱文化與俄羅斯文化的交匯與融合。”
一面是不斷創造顯著效益的企業,一面是需要不斷投入資金和精力的文化產業,兩者之間有著懸殊的產值比例:“工業那邊的產值一年大約有四個多億,而伏爾加莊園2010年的產值是1500萬元,2011年的收入是4000萬元,這個產值僅僅相當于工業那邊生產旺季時半個月的。兩邊的工人們創造的產值也有著近10倍的差距,工業那邊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年創造的產值七八十萬元,而莊園這邊平均每人創造的產值不足10萬元。”黃祖祥表示,作為一個企業家,“這是明明白白的一本賬!”將來會把伏爾加莊園捐獻給社會,社會責任感,要為社會做一件好事。
對于伏爾加莊園的未來,黃祖祥是這樣說的,“其實在莊園剛剛開建的時候,我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莊園已經不再屬于我了,而是屬于這個城市,這個社會。所以將來,我會把莊園捐出去,捐給社會。從一開始,我想要的就是一個能留住歷史的莊園,而不是一個只能賺錢的莊園,如果將來將莊園交給別人,這一點也不會改變。董事會已經決定,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可以變賣莊園,莊園盈利所賺來的錢只能用于莊園的建設和維護,這一點任何人不可以改變。”(記者 周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