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環球在線消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的優勢,丟棄相對優勢是無法參與世界競爭的。中國發展必須以制造業為基礎,發展服務業必須圍繞制造業。中國應理直氣壯地發展制造業。”18日,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參加第五屆中國龍巖投資項目洽談會舉辦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地區合作論壇”上說。
龍永圖說:“有批評說我們中國是世界工廠,我們不可能永遠做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但是我認為,要實現完全走高端的制造業的路,實現這些目標是一個最終目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我們需要20年、30年。中國要按照中國自己國情來發展制造業。發達國家的發展歷來就是往城市化發展。中國處于城市化的初級階段,要解決很多農民往城市居住的問題。解決農民進城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制造業的發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產業。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參與全球競爭的優勢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個國家去掉自己的優勢去參與全球競爭是不可取的。在中國發展服務業就要先發展制造業,服務業是“毛”,制造業是“皮”。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老百姓能夠就業,才能消費,才能建立自信、獲得人的價值、尊嚴。發展制造業首先要發展就業優先的制造業。企業是產生就業的基礎,制造業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產業,所以要首先發展制造業企業。中國發展服務業必須先發展制造業為基礎。發展制造業要發展就業優勢的制造業。”龍永圖在演講中提到,馬來西亞總理在處理就業與稅收之間的矛盾時會毫不猶豫的優先選擇就業。
龍永圖指出,目前我們通常認為要淘汰夕陽產業發展朝陽產業,而把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打入夕陽產業。龍永圖認為,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技術。產業的升級不一定要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變為高技術產業。中國不可能在20、30年就能成為西方那樣的發達國家。我們有很多發展工業的空間,工業的核心就是制造業。產業發展要建立高、中、低端共同發展的產業鏈,中國要有相當大部分的中、低端的產業,而且可能長期存在下去。但同時要發展高端,使產業不是孤立項目及產業,而是高、中、低端共同發展的產業。
在談到區域合作時,龍永圖指出在區域合作中制造業最有搞頭。區域合作應該搞一個集中產業集中,把一個項目的招商變為一個產業鏈的招商。以推動制造業為契機可以合作分工,產業鏈就發達。中國的發展制造業還有30年的戰略期,因為我們區域大,我們產業鏈的轉移可以在發展不均衡的幅員遼闊區域之間完成。產業鏈也不是產業整體轉移,而是產業環節的轉移,可以在一系列的地區進行轉移,每個區域進行分工,產業的環節可能是20個、30個。產業鏈協調合作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模式,這也是客觀的經濟規律要求。現在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與產業之間的競爭,積極推動制造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應對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的要求。目前金融危機并沒有對中國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由于中國制造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海峽西岸經濟區地區合作論壇是中國龍巖投資項目洽談會(簡稱”11.18”)今年首次開設的一項活動項目。海峽西岸經濟區域合作論壇實際上是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的特色項目海西論壇的深化和延伸。據介紹,海峽西岸區域合作論壇是作為11.18的一個亮點,以后將一直延續下去。
中國龍巖投資項目洽談會福建龍巖市在每年的11月18日舉行的閩粵贛邊區域性投資盛會,自2004年舉辦首屆以來,目前已成功舉辦四次。該洽談會旨在推進閩粵贛邊、泛珠三角地區區域經貿互動、產業對接、投資合作、發展共享,促進區域各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 實習記者 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