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近日,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就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接受了人民日報記者專訪。
財政增加應該反饋于民
問:最近有專家提出,從我國國情和實力來看,已到了建立初級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時候了,您怎樣認為?
鄭功成:我認為所謂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其實應當是社會保障體系,因為社會保障就是天然地創造并維護社會公平的制度安排。在我國建一個較為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就目前的情形而言,這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想不想去做的問題。因為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我們必須注意兩個客觀的事實:一是我國國民絕大多數還缺乏應有的必要的社會保障;二是我國國民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創造了持續27年的高速增長的奇跡,而且還在繼續著這一奇跡。2006年的GDP可能達到20萬億元人民幣,國家財政收入肯定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這與1978年GDP僅3600多億元和國家財政收入僅約1132億元,以及與1997年GDP不到10萬億元和國家財政收入才8600多個億相比較,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如果1997年國家財政收入8600多個億都能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轉,那么,現在國家財政收入增長了3倍時,我們應該做什么呢?當然應該更多地通過社會保障或福利途徑反饋于民。因為政府是公共政府,其掌握的是公共資源,解除城鄉居民的后顧之憂和不斷增進國民福利是各級政府的當然責任。因此,我主張在國家財政連年大幅度增長的條件下,應該切實加大對社會保障、國民教育、公共衛生、醫療等方面的投入,這些投入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實現讓全體國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不能再說財政沒錢了
問:現在談社會保障問題是不是還在于錢的困擾?
鄭功成:現在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僅對絕大多數人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視而不見,而且還是在用20年前或者10年前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國家財力。面對2006年的國家財政收入,再說貧窮落后、財力薄弱并且以此為由而不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滯后采取措施,是站不住腳的,我當然不是說建立一個高水平的保障體系或者中國可以建立福利國,但建立一個低水平而沒有漏洞的社會保障體系并讓全體國民免除生存與疾病恐懼應當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實際上算算賬就知道,比如農村貧困人口的救濟,現在還沒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據民政部調查統計,全國農村特困人口約2900多萬人,現在已有700多萬領取了低保,意味著還有2200多萬還沒有享受低保。國家財政每年花幾十個億就能解決農村2000多萬人的生存保障問題,這點錢只是國家財政的一點小錢,卻能夠建成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僅實現了城鄉困難人口的公平保障權益,而且可以切實解除農村困難人口的生存壓力,它應當是使用效率最高的財政資金,還有什么樣的財政投入能有這樣的效益呢?
望社保投入占財政二成
問:有專家認為,每年在初級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上投入3000億元就夠了,您的看法是?
鄭功成:這種提法其實是不妥當的,一是目前我國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總量上已超過了3000億元的規模,仍然是不夠的;二是3000億元是個靜態指標,而社會保障水平是必然地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及城鄉居民的需求增長保持適應的。因此,我認為用“社會保障投入應該隨著GDP的增長不斷增長和持續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例”這樣的提法更為妥當,這個數字應當是個相對數,即占國家財政收入或支出的比重是能夠衡量國家責任的。
問:現在的投入比例是多是少?
鄭功成:這個指標比較難以統計,因為社會保障還沒有專門的統一預算。目前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大概占到國家財政的12%左右,這個比例顯然很低。在西歐、北歐這些高福利國家,財政的錢有45%以上是用在社會保障上的,美國財政也有1/3上的錢用在社會保障方面,我國香港港府下面有11個局,單是衛生福利局和教育統籌局兩個局的支出就占到香港財政的50%以上。所以,在我們國家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后,確實應該意識到社會保障的重要性。我希望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領域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間應當達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