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引人關注的全國兩會于2009年3月3日在京拉開帷幕,本網特別推出“2009全國兩會系列訪談”,對話高端人物、熱點代表委員等。3月6日,本網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市長朱明,以下是訪談實錄:
【主持人】:面對金融危機,泉州如何發揮好海內外泉商的作用,為他們在家鄉發展創造巨大的商機和廣闊的空間?
【朱明】:海內外的泉籍企業家向來都有回報家鄉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之初,我市充分發揮僑鄉的優勢,通過“以僑引外”帶動了泉州經濟的發展,并因此被列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們十分重視發揮海內外泉商和國內127家異地商會的作用,認真實施“回歸創業工程”,每年都召開泉籍商會座談會,向泉籍企業家介紹家鄉發展情況,推介投資項目,并從審批、用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項工作我們將繼續堅持下去,積極為廣大海內外泉商在家鄉發展創造良好的商機和廣闊的空間。
【主持人】:泉州將2009年確定為“項目建設年”。請問2009年泉州確定的建設項目重點將向那些領域傾斜?“項目建設年”將在泉州的產業結構優化與加快現代產業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什么?
【朱明】:為認真落實“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決策部署,促進泉州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市決定在2009年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并安排了建設項目375個,總投資達3217億元,主要集中加快建設和啟動一批促進結構優化、完善基礎設施、支持“三農”、改善民生、節能環保等方面的重大工程。在項目的生成和實施過程中,我市堅持“高科技項目、生產性項目、商貿性項目及其相關配套的基礎設施項目先上”,安排了79個傳統產業升級項目,年度投資36億元以上;安排了51個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年度投資109.8億元;安排了30個服務業項目,年度投資17.7億元;安排了18個產業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年度投資15.3億元。我相信,隨著這些生產性、商貿性項目的建成投產,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在泉州經濟中的比重將會有較大的提高,傳統產業的發展質量將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也將得到進一步升級和優化。
【主持人】:泉州確定2009年為“項目建設年”,請問,這些投資都是政府投資嗎?項目籌資渠道有那些?如何深化投融資制度改革?
【朱明】:“項目建設年”所確定的項目中,政府投資大概占30%左右,主要投向交通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民生保障設施等,其余項目的資金來源以社會籌措為主。具體講,籌資渠道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積極爭取更多的項目列入中央和省擴大內需資金盤子,向中央、省里積極爭取財政性投資和補助資金;二是爭取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三是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外資、港澳資、臺資、僑資、民間資本參與進來;四是通過財政預算、土地綜合開發收益等方式籌措部分資金;五是進一步探索構建國企投融資平臺,做好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等我市國有股份的盤活融資工作。
編輯:段若蘭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記者 胡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