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國內外矚目。按照國家和湖北省的安排和部署,丹江口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率先著手移民試點工作,積極探索以人為本、和諧移民的新路,歷時一年,收到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的可喜效果。他們的探索,對下階段丹江庫區更大規模移民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例證。
(一)在創新中
“從去年8月20日首批搬遷開始,到今年4月底,已全部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南水北調試點移民外遷任務,累計搬遷20批次、1557戶、6625人。”近一個月間,國家、湖北省有關部門負責人,有著相同移民任務的庫區兄弟縣負責人,相繼來到丹江口市考察,十堰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委書記郭新明,如實匯報情況。“你們如何做到按時間、要求,完成試點任務?”考察者問。“從創新工作方式入手,以人為本,和諧移民。”丹江口市市長曾文華回答。
2000名干部駐村入戶
4月7日清晨4點,丹江口市人事局軍轉辦主任、駐均縣鎮蓮花池村工作隊隊長李泰文,忙著幫外遷移民裝車,招呼鄉親們吃早飯、乘坐客車。把鄉親們送到幾百里外的宜城市鄧林農場,他回到丹江城里的家,已是新一天的黎明。他攤開移民工作日志,寫道:“從去年4月6日進村,一年來,組織上交給我的六包——包政策宣傳、思想動員、指標認定、矛盾化解、補償兌現、搬遷運輸,今天終于畫上了句號。”
在丹江口市,被組織抽調擔任移民試點工作任務的市直機關和鄉鎮干部,有2000多名。
去年初,國家和省下達移民試點任務,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敏銳地認識到,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鍛煉、培養黨員干部,進一步端正黨風、政風一次難得的機遇。
于是,丹江口市著力創新,營造一個競技場——選拔10多名優秀黨員干部,充實移民試點鄉鎮領導班子;將市直部門的50多名后備干部,安排到移民試點工作崗位;抽調1800多名年富力強的黨員干部,擔當移民試點工作重任。
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張濤介紹:“隨著試點任務圓滿完成,120多名思想素質好、工作作風實、群眾擁護的黨員干部,得到了提拔。”
15個移民理事會
去年8月上旬,一件新鮮事——選舉移民理事會,讓石鼓鎮參與移民試點的溫坪、鞍子埡、熊家莊、西河口村的群眾,興奮不已。
市和鎮移民試點指揮部的告示,貼在了10多個自然村墻上:理事會由搬遷移民組成,參與政策落實、補償認定、群眾工作;理事會成員的標準:搬遷能帶頭,辦事公道、有威信,自覺接受移民監督。
于是,石鼓鎮4個移民試點村,推舉58名移民參選,650戶移民投票,47名移民當選,組成4個村移民理事會。
石鼓鎮委書記宋勇介紹,從去年8月移民試點啟動,到今年3月128戶、561人順利搬出,移民理事會發揮了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搬遷帶頭人的作用。無論是補償、建房,還是孩子上學、入戶口,他們努力讓每戶移民滿意!
在丹江口市移民試點指揮部工作示意圖上,清晰標明:列入試點的六里坪、習家店、均縣鎮、石鼓鎮的15個村,每村設立移民理事會,讓移民參與管理、辦理切身利益事務。“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市移民指揮部副指揮長蔡文說,“實踐證明,我們探索建立移民理事會,是創新移民工作方式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列列長長的車隊
人間四月正芳菲。丹江口市1557戶、6625名試點移民中最后一批移民啟程的日子,郭新明、曾文華與10多名市領導,坐鎮指揮部,調度車輛、配置保障人員、安排途中飲食、銜接安置地事宜,幾乎一夜未眠。
這是一份試點移民搬遷工作方案:早晨5時,工作人員、移民、貨物、車輛整裝待發;5時30分,車隊列隊出發,沿均六公路前行,自六里坪上漢十高速;7時30分,在武當山服務區休息30分鐘,然后向目的地進發。
還有一系列相關配套方案。比如醫療護送方案:一輛救護車負責10輛載人客車移民健康安全;每個救護車配備經驗豐富的醫生和護士各一名。柯尊貴,男,82歲,口服降壓藥控制血壓,醫務人員陪同隨客車護送;高吉有,男,97歲,家屬陪同,經水路護送至武當服務區后隨救護車護送。“每一名老人,都要安排一名陪護;每一個家庭,都要有一名干部照顧;每一項來自鄉親們的要求,都要及時滿足。”丹江口市委常委、移民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蔡賢忠說,“移民搬遷是一個重要節點,我們要求參加移民試點的全體干部,都要創新工作方式,在移民離開家鄉的時刻,送上黨和政府的溫暖。”20批試點移民搬遷,客車、貨車、救護車,一列列長長的車隊,滿載著故鄉的深情厚誼,駛向移民新的家園。
(二)在奉獻中
“你搬遷嗎?你不搬,我也不搬!”去年4月10日,丹江口移民試點之一的習家店鎮,傳達上級精神的會議剛結束,艾河村黨支部書記艾春潤走出會議室,就被一個在鎮上做生意的移民鄉親攔住。“我第一個搬。”艾春潤毫不含糊地回答。8月20日,艾春潤從地上捧起一把黃土,用毛巾包好,放在手提袋里,毅然登上搬遷的汽車。村里一同外遷的鄉親們,眼里滿是信任:“聽說艾書記到了那邊,還要擔任村干部。有他帶著干,我們安心。”
在移民試點中,丹江口市委、市政府要求,移民中的黨員干部,要像艾春潤那樣,為著國家利益,自覺奉獻,帶頭搬遷,發揮模范作用。
幾十年辛勤工作
4月1日下午,均縣鎮懷家溝村馮協清、何龍等10多個村民,來到倒在移民工作一線的老支書程時華的安息地,鞠躬告別:“我們明天就要搬遷到宜城鄧林農場。我們會常回來看你。”
去年初,上級下達移民試點任務,程時華正在十堰太和醫院住院。鎮干部李高明前來看望,他急切地提出:“讓我回去參加試點吧!”鎮黨委考慮程時華30多年擔當村干部,群眾威信高,同意他邊治療邊參加移民工作。
本來,程時華兒女早在十堰成家,他可以提出投靠。但他還是選擇第一個簽訂移民外遷建房合同。他模范執行移民政策,堅持刪除已出嫁女兒的移民身份。
程時華先后10多次帶領移民代表前往安置地,選點看點、考察對接、協調建房、計劃生產項目。坐公共汽車,吃方便面,喝礦泉水,本來有病的身體,一天天變得虛弱。村干部勸他住院休息,他說什么也不肯:“現在試點正關鍵,我不能離開。”
程時華置個人利益甚至生命于度外,深深地打動了鄉親們。全村納入試點的194戶、799人,在全鎮率先簽訂外遷合同,平靜地搬離家鄉。
市委、市政府發出通知,開展向程時華學習活動。全市移民中的黨員干部,講奉獻帶頭搬遷的越來越多。
為移民群眾示范
3月初,石鼓鎮鞍子埡村主任張兆梅,站在鮮紅的黨旗下,莊嚴宣誓。
3月30日,村里移民搬遷的前一天。張兆梅在還貼著鮮紅春節對聯的老屋前,對難舍故土的鄉親們表態:“我說話算數,到了安置地,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試點開始的那些日子,望著鄉親們不解的眼光,張兆梅總是坦誠相告:“我到安置地看了,那里土地平坦肥沃,放根草都會發芽;那里公路四通八達,干啥都有條件。”
等到張兆梅說完走了,大伙便議論起來:“說得好聽,她能帶頭搬嗎?”
張兆梅家早在好多年前,就買了水位線上的屋基,可以提出后靠安置。她家還有30畝橘園,不少在水位線上。然而,一直追求加入中國共產黨,自覺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的張兆梅,第一個在搬遷合同上簽了自己的名字。
鄉親們心里服氣了。不幾天,村里納入試點的38戶移民,都在合同上簽了字。
丹江口市委和試點鄉鎮黨委,十分注重在移民中培養、發展黨員,讓長期有著政治進步追求的100多個移民,在搬遷離開丹江口之前,加入了黨組織。這些新黨員激動地表示:“無論走到何地,都要牢記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帶領鄉親們安居樂業、發家致富。”
一心一意謀發展
郝家軍,均縣鎮蓮花村黨支部委員、村主任,被試點移民親切地稱作“郝發展”。“你第一個在建房合同上簽字,那里未必是天堂?”當初,試點移民語帶譏諷。
“我看了圖紙,那里可以建兩層樓房,也可以建三層樓房,有衛生間、廚房和雜物間,有前場后院,跟我家幾間土坯房比,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郝家軍語氣堅定,“早搬早改變面貌,多好。”
“你在這里種的橘子、養的魚,舍得?”試點移民有些不相信。
“為了國家調水,我們得離開呀。”郝家軍也不回避,“安置地農民種西瓜,年年收入不低;打工的企業多,收入有保障。早搬早發展,多好。”
為了打消鄉親們的顧慮,郝家軍安排車輛,數次帶領試點移民到安置地現場觀摩。
“你說得那好,380多畝地連成一塊,分不清誰的,怎么種?”山里人沒見過平原,心存疑慮。
早就作過了解的郝家軍,耐心解釋:“機耕機收,統一灌溉,統一殺蟲,統一良種,統一技術。收獲的作物,還可以抱團銷售。”
鄉親們信了郝家軍:“你這個郝發展,說得有道理!”
郝家軍拍了拍胸膛:“只要大家信得過,我就帶著大家干。天下的土地,都養人!勤勞的人,都能富!”
丹江口組織移民中的黨員干部,先期到安置地了解生產條件,探討發展門路,引導他們在搬遷中帶頭發展,收到了現身說法、言傳身教的好效果。
(三)在換位中
“假如我是移民,我能平靜地搬離家鄉嗎?”“假如我們是移民的親人,我們能不幫著移民排憂解難嗎?”“假如這里是移民的娘家,我們能不為著移民安居樂業奔走嗎?”
在丹江口市移民試點工作中,“三個假如”的換位思考,讓移民工作隊員、移民工作隊,移民所在的鄉鎮黨委和政府,將千方百計為移民謀利益,化作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假如我是移民
第一天,上門走訪,門上一把鎖。第二天,吃過飯趕過去,主人上幾里外的橘園去了。第三天,上門去又是一把鎖。第四天,在門口等候10多個小時,終于等到主人回家,一句“我身體不舒服”,又把人擋在門外。
去年4月,市環保局紀委書記、駐沙溝河村工作隊長邵祥武,為了解移民鄭加忠家的情況,一連上門七八次,人家不見面。隊員急了:“這像什么話!”邵祥武笑了:“故土難離呀!假如我是移民,也會對家鄉難舍難分。”
走訪鄉親,邵祥武得知鄭加忠不喝酒不喝茶,只愛抽幾口煙。邵祥武與村支書結伴,晚上來到鄭加忠家里,遞上戰友從南方捎來的幾包越南煙:“大哥,這煙沖,您抽著試試。”一句話,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談政策,談補償,談到了新遷入地的好條件。鄭加忠插了話:“我能不能去看看?”邵祥武當即應允。
第二天,邵祥武調來了局里的別克商務車,與另一個隊員陪同鄭加忠,驅車幾百里,到安置地襄陽原種場二分場看點。進餐、喝水、抽煙,一應費用,邵祥武個人支付。鄭加忠感動了:“有這樣貼心的干部,我搬。”
在六里坪鎮移民指揮部召開的會議上,邵祥武作了“假如我是一個移民”的發言。他設身處地為移民著想的做法,當即在全鎮、繼而在全市移民干部中推開。
假如我們是親人
去年初,從全市機關、鄉鎮抽調的移民工作干部,先后進駐試點的50個村民小組,著手移民人口確定、實物指標數量核實。
不久,移民試點的均縣鎮,一個村子的實物測量,有移民反映相關環節尺子不公。駐村工作隊當即受理。移民跟著工作隊,一戶一戶田間地頭復核。結果,核減了不實的4畝多,補上了少量的1畝多橘園。
這件事,引起丹江口市移民指揮部高度關注。在市、鄉鎮兩級工作隊長碰頭會上,大量事實反映,試點移民,有著舍小家為國家的正確認識,同時對自己的利益補償十分關心。
郭新明、曾文華與指揮部領導成員商定,參與移民試點的每個工作隊,都要扮演“假如我們是移民的親人”的角色,把移民的利益當作親人的利益,落實、維護好每一個移民的利益。
今年“五一”前,移民試點圓滿結束,丹江口市組織移民試點工作回頭看,全市56個移民工作隊,都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納入記載的大大小小1.2萬多件事項表明,凡是試點移民反映的問題,件件有回應;凡涉及移民利益,都由工作隊操辦到位。
假如這里是娘家
新春時節,丹江口市習家店鎮封口村搬遷到荊門屈家嶺的10多個村干部,分別收到老家鎮政府鎮長助理凌秀國的手機拜年短信:“每逢佳節倍思親。你們為了國家利益遠走他鄉,是天下最好的老百姓。請你們向父老鄉親們拜年,祝你們在新的家園里春節快樂、萬事如意。”“娘家人給我們拜年了。”收到短信的村干部,敲鑼打鼓,為3個安置點的移民轉送拜年短信,走一戶念一遍,不少人眼里閃爍著淚花,“娘家人惦記著我們呢!”
開春,凌秀國受鎮政府委托,與移民安置地政府部門一道,請農業專家為移民培訓蔬菜種植技術,請交管部門為移民舉辦汽車駕駛培訓班,請勞動服務部門為青年移民聯系、安排在荊門城區企業打工。
移民徐輝想在安置地發展,凌秀國與他謀劃,聯合幾家移民投資60萬元,開始建飯店;移民往來于丹江口與荊門之間不便,凌秀國與安置地有關部門協商,新批一條客運專線。
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逐步能致富,是丹江口市移民試點工作的一個指導思想。市委、市政府督促試點鄉鎮,以“假如這里是移民的娘家”的姿態,全心全意幫助移民在安置地起好發展步、找到致富路,讓他們安居樂業。
(來源:中國日報網 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