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下的市場環境和資本語境中,菜農抱團成立合作社,有條件的種植大戶干脆成立股份制公司,盡量實現產銷的有效對接,是避免市場波動、盡可能不受傷或少受重傷的現實途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今年如此慘淡的市況下,浙江依然有一些鄉村的菜農把大白菜、包心菜、蘿卜賣出了合理的價格,而不是三分五分的地板價。究其原因,這些村民早已自發組成了合作社(甚至股份公司),大大提升了集約化種植、物流配送能力,并以此為平臺,進行了農超對接。大型超市需要保質保量、價格適中的原產地蔬菜,合作社(及背后的農戶)則希望在銷售環節上能夠更省心,價格方面有所保障。
打個比方,這有點像期貨里的“套保”,菜農通過此銷售模式,每年能拿到穩定的可預期的收入。削峰填谷,總體是扯平的。去年好光景也沒暴發,今年也不用為田頭菜賣不動揪心。菜農能穩坐家中,吃點小酒看看電視。這不是民生工程是什么。
產銷對接,除了目前大力推廣的農超現狀之外,尚沒有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模式。這樣一來,產比銷多農比超多的對接就是一個“倒喇叭”,總是大超市大商家處于“買方市場”,挑挑揀揀,心理優勢愈積愈厚。城里面另兩個蔬菜消耗大戶——農貿市場、飯店酒家由于各有其難言之隱,一時很難對接起來。因此,政府需要從政策上為第三產業反哺農業留出空間,鼓勵農貿市場的攤販擴充進貨渠道,鼓勵餐飲業走進產銷對接的平臺。
來源:錢江晚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