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生源成了“掐尖之戰”
由于在微博上披露了不少關于高校招生“暗戰”的內幕,馮瑋也常被問及,是否因此收獲名利。
對此,他在微博上的回復頗為直率:每個采訪我的記者都會問我“招生業績”和“個人名利”的關系。但即便將全國的文理科狀元都招到復旦,除了我可能被封為“招生帝”,還能得到什么?我是教授,需要這個“榮譽”嗎?
這位無意爭當“招生帝”的復旦教授將盡可能招到優質生源視為重大責任。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中,馮瑋援引了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的話:“招生是整個教學工作的第一個環節。”
馮瑋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到湖北的一個縣級市去做招生咨詢,在長途汽車站等車時,被告知只有客車滿員時才發車。當時還沒吃午飯的他看到座位尚空,于是下車去買泡面,但面沒吃兩口,卻發現客車開走了,只好再等下一趟。
“很多人會說,你招生招好了會有很多獎勵吧。但我們招生除了每天200元的補助之外,別的什么都沒有。”馮瑋說。
“招生期間,起早貪黑,北上南下,趕場,擺攤,吆喝,接待,走訪,電話。”這是馮瑋在微博上披露的自己的招生工作狀態,他寫道:“所有‘名校’招生人員沒有例外。毋庸置疑,在‘生源爭奪戰’中,所有人都在‘為母校的榮譽而戰’!”
對于近年來高校招生工作人員的辛勞,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敬佩。他同時也表示,這也反映出各高校重視招生“政績”的困局。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校錄取時去各地招生的工作算是一件‘美差’,高校一般會選派生源地籍貫的老師回當地招生,而招生工作的內容主要是發發傳單,現場回答咨詢,任務比較輕松,還可以順便探親或旅游。因此當時的高校招生工作可以被視為對教職工的一項福利。”熊丙奇說,“但進入新世紀以后,各高校都開始重視起生源質量,而現行的高考集中錄取制度留給各高校自主招生的空間非常有限,各高校只能以分數高低作為依據,展開‘生源爭奪戰’。”
在馮瑋看來,自2005年高校招生實施“陽光工程”后,所有考生都采取網上錄取,原先的現場招生人員的裁量權受到了限制,各高校招生人員之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其實現在‘生源爭奪戰’一是表現在‘北清神話’,北大清華兩校爭奪各地高考狀元;二是表現在人大、復旦、中科大等高校之間的‘老三之爭’。這是所有在一線招生的人都有體會的。”馮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