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問題淀粉”事件的波及面進一步擴大,近日,因供應商涉嫌使用了工業原料,知名臺灣企業“統一”的七款產品在臺灣全部停產下架。
從塑化劑,到問題淀粉、摻假羊肉、毒生姜,大流通背景下,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放大效應”。
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放大效應”
據報道,知名臺灣企業的供應商立光農工業公司涉嫌販賣工業用原料“乙烯二胺四醋酸二鈉(即EDTA-Na2)”配成食品原料,賣給統一,致使包括杏仁豆腐等在內的七款產品在臺全部停產下架。受此影響,統一的股票價格6月3日大跌4.52%。
據介紹,EDTA-Na2是一種防腐劑,工業級產品可用于化妝品中,但不能用于食品。由于存有價差,被不法商家利用。
在上海,記者走訪發現不少超市賣場都有統一的這些產品,產地為江蘇昆山等。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聲明稱,統一企業在大陸并沒有使用臺灣布丁原料“鹿角菜膠”供應商臺南市立光農工業公司的任何原料,其在大陸生產的布丁是安全的。
盡管如此,不少消費者仍不放心。2011年,臺灣曾爆發飲料行業的“塑化劑”事件,起先只是在一款飲料中發現,最后雪球越滾越大,污染的產品涉及了300多個企業的800多個品種,大陸生產的同類食品也未能幸免。從飲料到方便面調味包,多個行業受到波及。
在大流通的背景下,一事一地的現象已不多見,波及面往往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