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柏阿姨介紹工作室實行項目化管理的經驗。
柏萬青工作室:社會組織有錢不任性
“我們不差錢。”上海人家喻戶曉的“柏阿姨”說起以她名字命名的柏萬青工作室時底氣十足。她介紹,每年區里和街道用于購買社會服務的資金達到80萬元,涵蓋了信訪、心理、家庭、婚姻、親子教育等一系列項目;社區購買的服務項目,辦公場地都是街道無償提供。為了老上海“弄堂游”的對外宣傳效果,街道花費600多萬把富有上海特色的老弄堂修飾一新,通過工作室的運作把弄堂游打造成老外了解上海的窗口。“政府搭臺,社會組織唱戲,辦得又好又接地氣開銷又少。”柏阿姨說。
柏萬青工作室實行項目化管理,招收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再聘用志愿者。“我們現在做工作不是上面讓我們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們想做什么,然后大家來商量開會。”千人幫百家,愛心走進空巢老人家的公益項目已經進行了11年了,制度上做到了“一天三尋訪”:“早上看起床沒有、中午看吃飯沒有、晚上看煤氣電氣門窗關好沒有”。
另外一方面,街道通過社會組織的黨建不是千篇一律的。柏萬青工作室在靜安公園有志愿者500多人、16支隊伍,但16支隊伍起碼有6支隊伍的隊長不是黨員。靜安寺街道靈活應變建立了“公共場所黨建指導站”,一字之差,工作便順勢而為。每年六月底七月初的重溫入黨宣誓,公園里的所有黨員“一呼千應”:上午八點集中到公園,街道四套班子和新黨員、商務樓新黨員都參加。黨員形象在公共場所得到監督。黨建工作水到渠成,宣誓成為了有意義的儀式。
記者手記
“一號課題”中政府轉移出來的職能和騰挪出來的空間,必須有相應的社會組織來承接和支撐。東方網記者了解到,在靜安區,近兩年實施的街道財力保障改革,既為新一輪政府改革作了有益探索,也為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創造了條件。社會發展需要社會組織,而社會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再組織。靜安寺街道與社會組織的深度聯動運用了社區自治和共治這兩個平臺相互支撐和嵌入,使得基層服務群眾有了“升級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