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你想通過教育改變麻風村孩子的命運?
張平宜:對。父輩的病,不是麻風村孩子的命。我覺得,孩子在那個年齡就應該去上學,這是一個常識。我也堅信,通過教育,他們能走出麻風村,過上正常的生活。
當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麻風病人死去后,麻風村終將成為歷史,這些孩子怎么辦?與世隔絕那么久,他們走出大山已經很難。我認為,唯一的途徑就是讀書,然后努力融入社會,自食其力。
京華時報:為什么選擇大營盤麻風村?
張平宜:之前我從沒聽過這個地方,和它沒有一點關系,但冥冥中人生會有很多意外。在涼山彝族自治州,麻風病人又被叫做“麻風鬼”,受嚴重歧視,甚至會被活活打死,他們的子女沒法到一般學校上學。所以我一直打聽,終于在2000年得知當地有個大營盤小學,專為麻風村子女開設。
第一眼看到這個學校讓我很吃驚,兩間教室蓋在水塘邊,10平米的屋子擺著十多張破舊的課桌,黑板上都是洞,全校70多個學生,只有一個老師。
從1986年建立以來,學校沒有一個畢業生,因為老師的文化程度只能教到四年級。我去時,這個老師也即將去賣水果,孩子們面臨失學。我千方百計說服老師留下來,心想無論如何不能讓學校關門,馬上回臺灣籌錢。
京華時報:通過哪些途徑籌錢?資金使用公開嗎?
張平宜:所有能想的辦法、能走的路我都去試,像義賣蠟燭、參加夢想計劃比賽、攝影大賽、出書、講演等。
2000年我已基本從報社離職,但仍做特約記者。后來覺得需要一心一意做這個事,2003年辭職,成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聚集起一批長期捐助的愛心人士。特別要感謝臺灣一個做私立幼兒園的教育機構,幾年來捐助總計300多萬(人民幣),還有幾個企業家,是同甘共苦的好友,被我“陷害”多年。
十年里我們陸續投入近千萬做麻風村的教育和建設,其中花費數百萬做引水工程、征地建校,另外每年運作和管理學校的費用在25萬左右。我們在臺灣是正式注冊成立的協會,資金使用當然且必須公開,每年有對外報告,這也是對捐助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