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2011:“公共焦慮”催生社會管理新思路

2011-12-21 13:04:35 來源:新華網
打印文章   發送給我好友

“公共責任”意識增強 提升“公共決策”期待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慈善、環保、食品安全等公共事務的關注度大幅提高。這既是“公共責任”意識的增強,也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的“助推器”。

專家分析認為,轉型期的社會中,群眾權利意識增強,也變得更“敏感”,會用比過去更高的標準去衡量干部和政府。而表達渠道增多,輿論場域變化,也容易讓某些訴求迅速“發酵”。這些資源用好了,公共治理工作的正面效應會倍增;而處理不好,負面效應同樣不可小視。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岳經綸表示:“‘公共焦慮’的特點,是責任主體的多元化,相關事務不僅依賴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的決策與管理、服務,也要求每個參與其間的公眾個人發揮作用?!?/p>

“天氣一變差,有關部門就被指責得一塌糊涂,說報的指標是騙人的。”北京一位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無奈地說,“城市的污染排放這么大,為何不想想,我們每輛車、每個人也可能是污染的‘貢獻者’呢?”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我國公共事件信息“供給”不足,而百姓的“訴求”卻在與日俱增。這使得當前的公共治理工作,有一個“開放的邊界”,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尋找與群眾交流溝通的共同語言,這些,是深刻變化的時代對公共治理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

部分領域公共決策的不廣泛,成為“公共焦慮”的主要原因。曾業松說:“公共決策的核心在于公共參與,不能讓公眾在決策過程中有‘被代表’的感覺。決策的參與面小,就會導致公眾對決策結果不買賬、不認可?!?/p>

公共決策過程中的不透明,也容易引發“公共焦慮”。回顧今年一些熱點事件,可以看到一些政府部門和相關公共機構,決策程序仍是“信息單項發布”,對公眾的疑慮和意見缺乏反饋機制?!霸谝匀闃I標準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過程中,就反復有聲音認為公眾參與是‘走過場’。”郭巍青說。

公共決策的不盡科學,直接刺激了焦慮的發生。曾業松認為,微博、新媒體的飛速發展,讓公眾有了更多更主動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但有些機構、官員仍習慣于“捂”“瞞”的應對策略,導致公共決策機制陷入被動。

編輯: 馬原  標簽: 公共決策 社會管理 公共治理 公共焦慮 社會心態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精彩熱圖

另類盤點2011:"穿越"盛行

流光溢彩的瑰麗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