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
藏醫是藏族人民五大明(大五和小五共為十明)。五小明: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五大明:工藝學、醫學、聲律學、正理學、佛學。)之一的優秀文化。是本民族歷代祖先自古以來,在西藏高原上同各種疾病斗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吸收其它兄弟民族及外來醫學的許多精華不斷地予以補充、提高,進行創造,成為一個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著名的現代藏醫學家強巴赤列和土登次仁師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卷》的歷史部分中記載,世聞祖先梵天王以對人類的同情心,教給人們用開水治愈消化不良證。據此推斷,人類最初的病是消化不良癥,原始人最初的藥是開水,最初的醫生是梵天王。原始社會的吃喝純系粗糙食品,人們得消化不良癥者很多。后來人們找到了使用火的方法,對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經過用火燒或煮,甚至取暖的方法,不僅預防了消化不良癥,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開水對增加身體熱量,能幫助消化,還對其它疾病的輔助治療也有益。
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西藏是最初的人主涅赤贊布即將就座王位量,提出的六條疑問中,第五條是說有毒。賢者自拉?嘎瑪由德說:吐蕃有毒即有藥一事。《論波嘎唐》中記載,當時吐蕃人民不僅已經知道,植物、動物、礦物、等能治療一些疾病,而且還知道可以直接解毒的方法。佰祖釋迦牟尼來到世間的同時,西繞米吾其的嫡子之一階普赤西專事醫療,講授了《素界涅布母那布》《素它布介布母差我》《素吉門布母嘎布》《素結朵吉》等,許多醫學理論,以及為人類治療疾病記錄。
公元一百年左右,農田牧業生產上得到發展,從人們發明了攪乳提煉酥油的方法后,學會了治療外傷,用酥油止血等方法,又找到一些新的藥物來源。
吐蕃王朝第二十八代贊普拉妥妥日年贊(公元254-374)時,藏王把自己的公主意吉銳恰嫁給天竺的醫學家碧棋嘎妻,后來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叫童給妥覺間,雙親和天竺醫學家碧嘎拉孜向他毫無保留地傳授了《勝經》、《食經》、《藥物經》、《放血火炙經》、《醫械工巧經》等,童給妥覺間樣樣精通,成了名醫。擔任藏普拉妥妥日年贊后半生及赤年松贊前半世的太醫。從此,童給妥覺間的五代父子相傳,擔任過第二十九至三十三代藏王的太醫。約(公元七世紀)藏王囊日松贊時,從漢地吸收了一些醫學及天文歷算方面的知識,雖然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但說明從那個時候起,已經找到了吸收其他醫藥學的長處、使本民族醫學得到發展的道路。
公元617年,法王松贊干布誕生。根據他崇高的意旨,屯米桑布扎派往印度,學習梵文及印度文化,返回西藏后,改革原來的藏文字體和音意,新創了如今眾所周知的完整藏文,對西藏的所有文化,特別是醫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公元641年風地唐太宗的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帶來了大量的祖國中醫醫學書籍,其中有中醫醫典《醫療大全》、《頭傷醫治簡述》;印度醫生帶來《布夏母本、子本》。并且,內地和印度以及西藏的翻譯家們把這些醫學書籍翻譯成藏文,三位醫生經共同商討新編了醫學論著《無畏的武器》共七卷。藏王美阿匆(赤德祖旦),從內地、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堆布等地邀請九大名醫來藏,傳播各地的醫療技術。
公元710年,紅從太子江擦拉文從長安迎取唐高宗之女金城公主時,再次從內地帶來了《王藥珍》等許多醫藥理論經典。
公元708年出生的宇妥寧瑪?云丹貢布,精通各種文化,尤其是醫學。他從事醫學一生,做了無數利眾事業,當時在我們西藏祖先們所創造的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同時吸收了古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沖(今新疆境內)等地豐富的醫學精華,以及祖國中醫藥這的奇妙功效。特別是吸取了由大譯師白蒼雜內所譯醫學思想精髓,予以充實《四部醫典》。先后多次去過印度、尼泊爾和內地,在西藏的很多地區大規模地開展醫療活動和講授醫學理論。宇妥大師前往西藏林芝藥城,建立醫學寺院,傳授《四部醫典》為主的醫學理論,培養弟子上千人上,并為后代編著了醫學和天文歷算方面的許多經典。后人稱為“藥王” 。
公元1126年,在西藏醫學史上被視為第二藥佛的新宇妥?云丹貢布來到人世,從幼年開始內陸即天生具有在孩子們中觀察脈、尿、,辯認土、石草藥良好習性,八歲開始學文化,特別是醫學理論。自十八歲時起先后多次前往印度、尼泊爾、斯里蘭、色林(印度南部一島名)等處拜許多賢哲為師,學習醫學為主的各種文化,在印度擔任過幾百個譯師會的主持。一生中著述醫學經典《大八支集要》等四十多部,而《四部醫典》則更視為所有醫學院的共同珍寶。對四續本文不全的地方,云丹貢布新將內地傳來的《月王藥珍》等的精華,結合西藏地勢氣候,對根本續增補了一些章節;對論說續補充茶和藥物食品章節;對后生續增添了子母生克、茶碗等到內容;對秘訣續也增加了許多類似的上述內容,整理成十八部分。
鄔堅巴仁欽貝(公元1230-1309年),將獨特的藥物煉丹經典《煉坐臺論》,由印度文譯成藏文,并著有該書釋義《坐臺三論》、《坐臺煉制竅訣銀塔》、《耳傳手冊》等。其主要弟子是公元1284-1339年生于阿里芒玉精通五明學學問的嘎瑪?讓瓊多吉,他著有詳細記載八百三十多種藥物功效的巨著《藥名海》,系著名的經典藥物學著作,被后來的醫學家們視為可靠準確的依據而加發引用。
唐東杰波工(公元1361-1485年),終生全心全意為西藏人民做善事,是奠定拉薩藥王冊的最初基礎者。著述有身體健安、能治百病的智托潔白丸和對瘟疫等內外科疾病有特殊療效的藥紅丸等許多秘訣傳授給后代。
約自公元十五世紀開始在西藏的醫學史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如同日月的兩大學派。這兩大學派都堅持《四部醫典》的總綱和理論,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訂,進行廣泛的闡釋。同時結合自己的具體特點,對獨特的經驗不斷進行總結和整理。這些對西藏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各方面都有所補充,極大地豐富了藏醫藥學。
北方派以講,辯,著的方式結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氣候、生活方式等實際特征,對獨具特點的醫治方法進行經驗總結,著述醫書疏解,創制新藥方,甚至辨別藥物等,發揚了北方學派的特點。南方學派以藥物味道、工用、藥效本質、釋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制定論述,進行講解,介紹藥物等,以講、辯、著的形式、發揚了南方派的特點。
公元1509年出生于前代蘇喀(南方派)家族的蘇喀?洛追杰波,幼時聽受祖先醫療傳承,拜措麥堪欽的弟子朗普卻吉等為師。另外,還拜薩迦門沖(薩迦藥城)地方的昌迪?協俄等北方學派的同門師,聽授所有醫療秘方后,著述了《藥物味道、功用、藥效表》,以北方學派《四部醫典》組成的題解等許多大小論著。晚年,他來到娘麥(日喀則一個地名)尋找,終于在此地找到新云丹貢布的《四部醫典》手抄本。后由人主旺杰扎巴創造條件,經過四年時間,憑著智慧新編醫學根本續論述《祖先口述》兩種和醫學后續脈尿《祖先口述》共三種巨著。后來抵達西藏山南地區扎唐時,由于雅加巴作施主,他對《四部醫典》原本進行校勘訂正,刻制了醫學史上第一次現在稱這為《扎唐四部醫典》的著名版本。這對西藏廣大地區講授《四部醫典》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留下了無法估量的豐功偉績。迪司桑杰嘉措(公元1653年生)從小拜五世達賴喇嘛阿旺咯桑嘉措,練習顯密經典為主的所有文化知識,他對對大小五明、尤其是醫學星算科學的一切理論,十分精通。最終成為五世達賴的心傳弟子,并得到擔任政教兩方面攝政的命令。擔任長達二十六年之久的攝政。
塔木醫學博士洛桑曲扎(公元1638年生),五世達賴給予他無比的關懷,迪司桑杰嘉繁榮昌盛也稱贊他如同“藥王”并給予高度的評價,授他為五世達賴的幫醫。在五世達賴喇嘛和迪司桑杰措執政時期,曾倡導開展藏醫藥學的繼承、發掘和整理工作。為了《扎唐四部醫典》的校勘工作順利進行,以塔木醫學博士為主,召集各派名醫,對先后刻印的版本,又進行細心地分析和校訂,對詞義等各方面做了從未有過的整理,重新進行刻版,使該書有廣泛的傳播。由此不久,在后藏(今指青海、四川、甘肅境內的藏族居住地區)塔爾寺和康區德格印經院等,陸續以拉薩的四部醫典為準,再次進行了刻印。還集體校注《四部醫內》,將原書中晦澀難懂的林文和古藏文盡量改寫成通俗文字,并撰寫了一千二百多頁的注釋,定名為,《四部醫典藍琉璃》。同時為了更好地解釋這部醫書的內容,使得賢愚人等都能順利理解,迪司桑杰嘉措還召集哈藏最著名的書畫家,整理、繪制了彩色《四部醫典系列掛圖》七十九幅。其中,不僅描述了《四部醫典》的內容尸體解剖,穴位,藥物和器械等,而且以講述藏醫理論為主的內容亦描繪在彩色掛圖里。公元1696年在拉薩藥王山創建了醫學僧院,定名為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并安排塔木?洛桑曲扎醫學博士和高僧洛桑阿旺兩位主管任教,第司桑杰嘉措也親身傳授醫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