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延續:在現代與傳統之間
可能一般人并不知道,巍然屹立近千年的保國寺大殿,其實是座“歪殿”。
據說,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一場可怕風災,使得支撐殿身的四根內柱不同程度北傾,整個大殿向東北方向傾斜。
大殿的傾斜,其實與大殿采用拼合柱有著密切的關系。保國寺大殿的4根內柱統一采用“四段合”,柱身下部使用拼料嵌瓣,呈八棱的外觀,故也叫瓜棱柱,柱子上部則取消四段鑲瓣木塊,只余四根主拼料。很明顯,相對實木柱,拼合柱存在先天的承載力不勻與分散傾向;四根拼料主要靠井字栓整合,一旦栓子發生損壞,便有外散的危險。
上世紀70年代,大殿的東北角柱、東中前柱以及東南內柱都經過抽換,但1997年以來每年兩次的傾斜測試表明,其傾斜情況一直存在,雖無擴大趨勢,但各柱仍存在程度不同的歪扭變形。
顯然,經歷千年的風雨,保國寺大殿雖經多次修繕,但文物建筑存在的許多問題,傳統方法已難以解決。
其實,早在1975年的大修中,保國寺就開始了科技保護文物建筑的探索。當時,對內部已蛀空,但外表皮層尚好的柱子、梁枋,采用掏空里面糟朽部分,用高分子材料灌填的辦法予以加固,不但恢復了梁柱的原有載重力度和剛度,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宋代的木構件。
保國寺大殿的這次維修,是我國第一次將高分子材料用于木結構古建筑的維修并獲得成功的范例。從此,高分子充填料作為一種新的維修材料在我國的古建筑維修中廣泛應用。
2007年,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啟動大殿科技保護監測項目,對大殿材質、沉降、變形、環境等要素實施高科技的動態監測。截至2010年底,共收集環境數據5萬余組。
監測發現,大殿雖存在總體向東北方向傾斜的趨勢,部分構件存在殘損或構件隱患,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保國寺大殿“基礎”非常扎實。通過對大殿建筑范圍內的巖石、地下水、暗河等的詳勘,發現保國寺大殿地基歷經千年仍無不良地質作用,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
保國寺大殿科技保護監測系統采集到的豐富的文物建筑信息,為保國寺大殿及其他中國南方木構文物建筑的保護、維修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比如,自然環境中的溫度變化對文物建筑有很大影響。保國寺文物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自身含有一定的水分。環境干燥時,木材中水分減少,木材會發生收縮和干裂;而環境濕度高時,木材吸收水分會產生一定膨脹。長期脹縮變形產生的內應力和位移,對建筑有一定的損害作用。
為科學監測溫度、濕度對建筑的影響,保國寺在大殿內布設了9處溫濕度監測器。檢測結果表明,保國寺大殿內的環境濕度一直較高,年平均濕度在70%以上。大殿木構件含水率檢測結果顯示,有的柱子含水率達到22%,斗拱最大含水率達到26%。
氣溫高、濕度大,木質內部濕軟,這是造成保國寺大殿木構件腐朽、蟲蛀的主要原因。
白蟻是古建筑的一大隱患。保國寺的建筑幾乎都遭到白蟻的危害。上世紀70年代以來,多次組織采用氯丹油劑等藥物防治白蟻。但以前的方法未能清滅白蟻的蟻巢,治標不治本,而且藥物污染環境。
2008年,保國寺啟動白蟻監控誘殺系統,即“心居康”白蟻族群滅治系統。這是目前國際上最為先進和環保的白蟻防治技術之一。這個系統的原理很簡單,在地上或地下設立誘餌站,誘使工蟻吃下一種餌劑,造成它無法完成蛻皮,直至死亡,而其他依靠工蟻喂食的蟻后、兵蟻、幼蟻,就會因此餓死。新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在群體水平上消滅白蟻;不直接施藥于建筑材料,可使木構件免遭破壞;此外,利用誘殺站作白蟻活動監控系統,可以對白蟻的發生、危害作長期的監控。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由于白蟻危害導致的保國寺古建筑“骨質疏松癥”有所緩解。
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在全國率先把多系統、跨學科的數據信息采集技術集中應用于文物建筑保護,開創了利用高科技手段、多學科共同進行監測與保護的新階段,在國內屬于領先之列,并獲得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肯定。
從“修”到“養”,從“治”到“防”,從“抗災損”到“控災損”,保國寺成功完成了古建筑保護的理念轉換,科技保護理念已經成為保國寺文化遺產“延年益壽”的第一保護力。
50年,濃縮了千年的傳奇與呵護。作為寧波第一處“國保”,從文保所到古建筑博物館,保國寺風雨兼程的50年,凝聚了寧波文物事業的發展歷程;從全市唯一一處到22處“國保”,見證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擔當與文化責任。
這種擔當與責任,讓人有理由相信,保國寺大殿的千年大修,必將創造古建筑歷史的新的“傳奇”。
來源:寧波日報 編輯:寧波 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