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產業鏈滋生的灰色利益鏈
今年3月5日,作為我國“四縱四橫”客運專線網的京沈高鐵終于動工了。這個項目早在2009年2月就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原計劃在當年6月就開工建設。
但是,由于擔心電磁輻射和噪聲污染,京沈高鐵北京段沿線居民一直在維權抗議原來的線路設計——據公開報道,京沈高鐵走線最初的設計方案中,受環境影響的小區多達 34個,最近的樓房距鐵路20多米,稍微遠一些的100米,涉及人口十多萬。
因為公眾不同意,京沈高鐵的環評報告修改多次,至第四次公告后,終于在2013年12月獲得批復。
據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該項目投資估算總額達1245億元,比5年前增加了545億元。
因環評受阻的項目不只京沈高鐵。2012年,為解決杭州市缺水問題的“千島湖引水工程”,遭到建德、桐廬、富陽地區的反對,這幾座城市在千島湖所在的新安江沿線,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擔心引水工程會給當地生態帶來毀滅性的破壞。項目因此在爭執中擱置。
今年3月12日,改稱為“杭州第二水源千島湖配水工程”的項目進入第一次環評公示期,項目投資從200多億元變成98億元。工程是否能如期建設,還要看環評報告是否經得起檢驗。
不真實、不嚴謹的環評將造成成本增加和時間浪費。如果這樣的報告通過,最為嚴重的情況,可能會釀成重大的環境污染或安全事故。
因此,近年來,國家環保部加大了對環評機構執法檢查的力度。
2010年,環保部公布了2009年度環評機構抽查結果:20個省(自治區)的75家環評機構中,30家機構出現質量或管理問題,不合格比例高達40%。
2012年6月—10月,環保部對全國501家環評機構進行現場抽查,對存在問題的88家環評機構進行處理。其中,被責令進行內部整改的54家環評機構中,不乏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大牌”環評單位。
2013年11月,環保部對存在違法行為的34家環評機構分別予以處分。青島大學、蘇州高新區蘇新環境科研技術中心等8家環評機構被取消資質,北京大學則再次被要求限期整改。
今年2月,環保部再次宣布取消7家問題比較多的環評機構的環評資質。
環保部措施從一定程度上整肅了整個環評機構的市場。據環保部數據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至今,全國環評機構的數量不增反降。然而,環評機構在環評質量審核體系不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環評專職技術人員管理不符合要求、環評文件編制質量較差等問題始終存在,有的機構甚至“屢教不改”。
事實上,環評機構只是其中的一環。
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總工程師任景明2013年8月出版的《從頭越——國家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頂層設計探索》中分析認為,因為環評委托代理關系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導致出現了環評經費受制于建設單位、環評機構站在建設單位角度亂評價、環評機構本身與建設單位屬于同一系統、有的地方環保部門為建設單位指定環評單位從中牟利、行政干預環評審批等問題大量出現。